痉证

痉证


参考解析

解析: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
【病因病机】
1.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风、寒、湿邪,壅阻脉络,以致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外感温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或热病邪入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而发为痉证。
(2)久病过劳:久病不愈,气血耗伤,气虚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久病脏腑功能失调,或脾虚不化水湿,或肝火灼伤津液,或肺气不宣,蒸灼肺津等,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久之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亢阳化风而致痉。
(3)误治或失治: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表证过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下,疮家误汗等,导致阴精耗散;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失治,伤精损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均可致痉证发生。
2.病机 痉证病在筋脉,属肝所主,筋脉有约束联系和保护骨节肌肉的作用,其依赖肝血的濡养而保持刚柔相兼之性。如阴血不足,肝失濡养,筋脉刚劲太过,失却柔和之性,则发为痉证。病变脏腑除肝之外,尚与心、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如热陷心包,逆乱神明,或脾失健运,痰浊阻滞,或胃热腑实,阴津耗伤,或肾精不足,阴血亏虚等,均与痉证发生有关。
痉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方面,虚为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实者为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致痉者,病理性质以实为主。内伤久病、误治失治所致者病理性质以虚为主。邪气往往伤正,常呈虚实夹杂。如热盛伤津,经脉失养,瘀血痰浊,阻滞经脉,则多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证。
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外感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阴血不得濡养筋脉;或热盛伤津,阴血亏乏,筋脉失于濡养。内伤由亡血、过汗、误治失治,或久病伤正,导致阴亏血少,筋脉失养,发为痉证。
【诊断要点】
1.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类证鉴别】
1.痉证与癎证 癎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鉴别要点是:癎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类似发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2.痉证与厥证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厥证以四肢逆冷,无项背强硬、四肢抽搐等表现为其鉴别要点。
3.痉证与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4.痉证与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丽目上视,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5.痉证与破伤风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致痉,临床表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疮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辨证论治】
1.邪壅经络证
主症: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代表方剂:羌活胜湿汤加减。
常用药物: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等。
2.肝经热盛证
主症:高热头痛,口噤齿龄,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病机概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治法:清肝潜阳,息风镇痉。
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物: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等。
3.阳明热盛证
主症: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病机概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
代表方剂: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物: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等。
4.心营热盛证
主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病机概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代表方剂:清营汤加减。
常用药物: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等。
5.痰浊阻滞证
主症: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病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治法:豁痰开窍,息风止痉。
代表方剂: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龙、蜈蚣等。
6.阴血亏虚证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病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息风止痉。
代表方剂: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常用药物: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等。
【预防与调护】
1.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外邪侵袭和外伤感染。一旦感受外邪,要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避免邪壅经络。若感受热邪,热盛于里,应及时清解并注意固护阴津。
2.痉证发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如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可用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研粉顿服,或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3.痉证病人多属急重症,病床要平整松软,并设床栏,发病时应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居室要安静,减少噪音刺激,应有专人护理。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因高热而痉,要给予降温。在发作停止后,治疗和护理工作要合理地集中安排,有利于病人安静休养,减少痉证发作。

相关考题:

痉证调护

痉证病因病机

下列各项,属于痫病与痉证鉴别要点的是A、是否四肢抽搐B、痉证醒后如常人C、痫病抽搐多为持续状态D、痫病口吐白沫,两目上视E、痉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痉证鉴别诊断

下列各项,属于痫病与痉证鉴别要点的是A.是否四肢抽搐B.痉证醒后如常人C.痫病抽搐多为持续状态D.痫病口吐白沫,两目上视E.痉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患者高热胸闷,心烦急躁,项背强急,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苔黄腻,脉弦数。证属()。A、痉证(风毒入络)B、痉证(阴虚动风)C、痉证(热盛动风)D、痉证(瘀血内阻)E、痉证(肝阳化风)

王某,女,26岁。诉1周前产一女婴,生产时失血较多,产后即头晕,目眩,神疲气短,自汗,3天前出现手足抽搐,项背强急。现上症均存在,舌淡,苔薄少津,脉沉细。中医诊断为()。A、痉证(阴虚动风)B、痉证(气虚动风)C、痉证(气血亏虚)D、痉证(热盛动风)E、痉证(风毒入络)

中风与痉证有何不同?

痉证

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____,____。

单选题患者高热胸闷,心烦急躁,项背强急,角弓反张,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苔黄腻,脉弦数。证属()。A痉证(风毒入络)B痉证(阴虚动风)C痉证(热盛动风)D痉证(瘀血内阻)E痉证(肝阳化风)

单选题王某,女,26岁。诉1周前产一女婴,生产时失血较多,产后即头晕,目眩,神疲气短,自汗,3天前出现手足抽搐,项背强急。现上症均存在,舌淡,苔薄少津,脉沉细。中医诊断为()。A痉证(阴虚动风)B痉证(气虚动风)C痉证(气血亏虚)D痉证(热盛动风)E痉证(风毒入络)

名词解释题(痉证)

填空题痉证治疗原则为____,____。

单选题下列各项,属于痫病与痉证鉴别要点的是()A是否四肢抽搐B痫病抽搐多为持续状态C痉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D痉证醒后如常人E痫病口吐白沫,两目上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