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煤矿设计年产量为150×104t,1983年投产。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地压大;煤尘有爆炸危险,爆炸指数在31.4%~50.81%之间;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发火期在3个月左右,为一级自然发火矿井。1986—1998年共发生过18次自然发火事故,不仅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危及职工人身安全,而且打乱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特别是1997年“2?10”事故,造成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通风区长等8人遇难,教训十分惨痛。为此,D煤矿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强化安全管理。实现了近2年无自然发火事故。D煤矿1986—1998年间先后共发生18次自然发火事故,其中17次发生在8号煤层,发火规律明显,发火地点集中,在回采面收作线附近(7次,占事故总数的38.9%)和巷道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漏顶及区段溜斜过煤段处(10次,占事故总数的55.6%);每次发火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自1986年8月2日至1998年1月19日,共发生自然发火18次,平均每年发火1.5次,每次发火时间平均为231天,1992年2月10日和1992年2月12日,两次发火的间隔仅为2天。发火征兆较为明显,有一氧化碳,其浓度呈上升趋势,有煤油味,出现烟雾,有高温点及出现明火等。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简述煤自然发火的条件。 2.简述影响煤自燃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防治煤炭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 4.简述火区密闭的原则。 5.简述封闭区火灾熄灭的判别指标及火区启封条件。

D煤矿设计年产量为150×104t,1983年投产。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地压大;煤尘有爆炸危险,爆炸指数在31.4%~50.81%之间;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发火期在3个月左右,为一级自然发火矿井。1986—1998年共发生过18次自然发火事故,不仅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危及职工人身安全,而且打乱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特别是1997年“2?10”事故,造成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通风区长等8人遇难,教训十分惨痛。为此,D煤矿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强化安全管理。实现了近2年无自然发火事故。D煤矿1986—1998年间先后共发生18次自然发火事故,其中17次发生在8号煤层,发火规律明显,发火地点集中,在回采面收作线附近(7次,占事故总数的38.9%)和巷道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漏顶及区段溜斜过煤段处(10次,占事故总数的55.6%);每次发火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自1986年8月2日至1998年1月19日,共发生自然发火18次,平均每年发火1.5次,每次发火时间平均为231天,1992年2月10日和1992年2月12日,两次发火的间隔仅为2天。发火征兆较为明显,有一氧化碳,其浓度呈上升趋势,有煤油味,出现烟雾,有高温点及出现明火等。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
1.简述煤自然发火的条件。
2.简述影响煤自燃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防治煤炭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
4.简述火区密闭的原则。
5.简述封闭区火灾熄灭的判别指标及火区启封条件。


参考解析

解析:1.煤炭自燃的条件。1.煤具有自燃倾向性。2 .有连续的通风供氧条件。3 .破碎状态堆积热量积聚。4 .持续一定的时间。
2.影响煤自燃的内在因素:煤化程度,煤的水分,煤岩成分,煤的含硫量,煤的粒度与孔隙结构,煤的瓦斯含量。外在因素:煤层地质赋存条件,采掘技术因素,通风管理因素。

3.防治煤炭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采用合理的矿井开拓和巷道布置,坚持合理的开采方法和开采顺序,控制矿山压力和减少煤体破碎,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

4.火区密闭的原则是:准备先行,行动果断,密闭墙要“密、少、快、小”(封闭“四字诀”:“密、少、快、小”。“密”是指密闭墙要严密,尽量减少漏风;“少”是指密闭墙的道数要少;一陕”是指封闭墙的施工速度要快;“小”是指封闭范围要尽量小),实施过程要加强监控。

5.《煤矿安全规程》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封闭的火区,只有经取样化验证实火已熄灭后,方可启封或注销。火区符合以下条件时,方可认为火源熄灭:(1)火区内的空气温度下降到30℃以下,或者与火灾发生前该区的日常空气温度相同。(2)火区内空气中的氧气浓度降到5.0%以下。(3)火区内空气中不含有乙烯、乙炔,一氧化碳浓度在封闭期内逐渐下降,并稳定在0.001%以下。(4)火区的出水温度低于25℃,或者与火灾发生前该区的日常出水温度相同。(5)上述4项指标持续稳定1个月以上。

相关考题: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复杂水文地质、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在防治水、煤层自然发火时综合考虑防治冲击地压。()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煤巷和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应当设置隔爆设施的矿井有()。 A.高瓦斯矿井B.突出矿井C.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D.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为突出矿井。 A.在矿井的开拓范围内有突出煤(岩)层的矿井B.在矿井的生产范围内有突出煤(岩)层的矿井C.发生过瓦斯事故的矿井D.发生过突出事故的矿井

下列属于防灭火重大事故隐患的是()。 A.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未编制防止自然发火设计的B.高瓦斯矿井采用放顶煤采煤法不能有效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C.有自然发火征兆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并继续生产的D.未按矿井瓦斯等级选用相应的煤矿许用炸药和雷管、未使用专用发爆器的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必须编制(),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 A.矿井防灭火专项设计B.煤尘爆炸指数鉴定报告C.突出性鉴定报告

煤矿中常见的重大灾害事故有5类:⑴瓦斯爆炸;⑵矿井火灾;⑶煤尘爆炸;⑷矿井突水;⑸冲击地压和大面积冒顶。()

有自然发火、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和透水危险的矿井,每年要由矿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 )修改一次。A.每年B.每季C.每半年D.每月

D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20×104 t/a,1983年投产。主要可采煤层为10号煤层(平均厚度为2.3 m)、8号煤层(平均厚度为9.98 m)和7号煤层(厚度为1.5 m)。煤层间距分别为75 m和20 m,倾角为12°~40°;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南翼8号煤层曾经发生过瓦斯动力现象;矿井地压大;煤尘有爆炸危险。爆炸指数在31.4%~50.81%之间;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发火期在3个月左右,为一级自然发火矿井。1986--1998年共发生过18次自然发火事故,不仅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危及职工人身安全,而且打乱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特别是1997年“2?10”事故,造成包括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通风区长等8人遇难,教训十分惨痛。为此,D煤矿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强化安全管理。实现了近2年无自然发火事故。 D煤矿1986--1998年先后共发生18次自然发火,其中17次发生在8号煤层,发火规律明显,发火地点集中,在回采面收作线附近(7次,占发火总数的38.9%)和巷道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漏顶及区段溜斜过煤段处(10次,占发火总数的55.6%);每次发火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自1986年8月2 日至1998年1月19日,共发生自然发火18次,平均每年发火1.5次,每次发火时间平均为231天,1992年2月10日和1992年2月12日,两次发火的间隔仅为2天。发火征兆较为明显,有一氧化碳,其浓度呈上升趋势,有煤油味,出现烟雾,有高温点及出现明火等。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煤自然发火的条件。 2.简述影响煤自燃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防治煤炭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 4.简述火区密闭的原则。 5.简述封闭区火灾熄灭的判别指标及火区启封条件。

D煤矿设计年产量为120×104t,1983年投产。主要可采煤层为10号煤层(平均厚度为2.3m)、8号煤层(平均厚度为9.98m)和7号煤层(厚度为1.5m)。煤层间距分别是75m和20m,倾角为12°~40°;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南翼8号煤层曾经发生过瓦斯动力现象;矿井地压大;煤尘有爆炸危险,爆炸指数在31.4%~50.81%之间;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发火期在3个月左右,为一级自然发火矿井。1986—1998年共发生过18次自然发火事故,不仅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危及职工人身安全,而且打乱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特别是1997年“2·10”事故,造成包括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通风区长等8人遇难,教训十分惨痛。为此,D煤矿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强化安全管理。实现了近2年无自然发火事故。D煤矿1986—1998年间先后共发生18次自然发火,其中17次发生在8号层煤,发火规律明显,发火地点集中,在回采面收作线附近(7次,占发火总数的38.9%)和巷道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漏顶及区段溜斜过煤段处(10次,占发火总数的55.6%);每次发火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自1986年8月2日至1998年1月19日,共发生自然发火18次,平均每年发火1.5次,每次发火时间平均231天,1992年2月10日和1992年2月12日,两次发火的间隔仅为2天。发火征兆较为明显,有CO,其浓度呈上升趋势,有煤油味,出现烟雾,有高温点及出现明火等。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共26分):1.简述煤自然发火的条件。2.简述影响煤自燃的因素有哪些。3.简述防治煤炭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4.简述火区密闭的原则。5.简述封闭区火灾熄灭的判别指标及火区启封条件。

D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20×104t/a,1983年投产。主要可采煤层为10号煤层(平均厚度为2.3m)、8号煤层(平均厚度为9.98m)和7号煤层(厚度为1.5m)。煤层间距分别为75m和20m,倾角为12。~40。;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矿井南翼8号煤层曾经发生过瓦斯动力现象;矿井地压大;煤尘有爆炸危险,爆炸指数在31.4%~50.81%之间;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发火期在3个月左右,为一级自然发火矿井。1986-1998年共发生过18次自然发火事故,不仅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危及职工人身安全,而且打乱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特别是1997年“2·10”事故,造成包括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通风区长等8人遇难,教训十分惨痛。为此,D煤矿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强化安全管理。实现了近2年无自然发火事故。D煤矿1986一1998年先后共发生18次自然发火,其中17次发生在8号煤层,发火规律明显,发火地点集中,在回采面收作线附近(7次,占发火总数的38.9%)和巷道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漏顶及区段溜斜过煤段处(10次,占发火总数的55.6%);每次发火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自1986年8月2日至1998年1月19日,共发生自然发火18次,平均每年发火1.5次,每次发火时间平均为231天,1992年2月10日和1992年2月12日,两次发火的间隔仅为2天。发火征兆较为明显,有一氧化碳,其浓度呈上升趋势,有煤油味,出现烟雾,有高温点及出现明火等。[问题1]简述煤自然发火的条件。[问题2]简述影响煤自燃的因素有哪些?[问题3]简述防治煤炭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问题4]简述火区密闭的原则。[问题5]简述封闭区火灾熄灭的判别指标及火区启封条件。

对于有自然发火、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下井人员必须()。A、佩戴保险带B、携带自救器C、戴防尘口罩D、配置灭火器

在煤矿井下,瓦斯的危害主要表现为()。A、有毒性B、窒息性C、爆炸性D、导致煤炭自然发火

煤矿中常见的灾害是()、煤尘爆炸、顶板事故等。A、静电B、矿井水灾C、矿井火灾D、瓦斯爆炸

一般来说,有在瓦斯、煤尘爆炸危险和自然发火倾向的矿井中,可采用自救器()。A、过滤式B、隔离式C、其他

矿井每年必须经过瓦斯等级鉴定。矿井各煤层应有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性的鉴定结果。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开采()的煤层,严禁任何两个工作面之间串联通风。A、高瓦斯矿井B、地质构造及为复杂或残采地区C、有自然发火危险D、有瓦斯喷出或有煤与瓦斯突出

下列属于防灭火重大事故隐患的有()。A、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未编制防止自然发火设计或者未按设计组织生产的B、高瓦斯矿井采用放顶煤采煤法不能有效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C、有自然发火征兆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并继续生产的D、未按矿井瓦斯等级选用相应的煤矿许用炸药和雷管、未使用专用发爆器的,或者裸露放炮的

煤层的自然发火期是指从矿井建设开始到煤层自燃发火的时间间隔。

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A、冲击地压现象B、瓦斯突出C、瓦斯爆炸D、煤与瓦斯突出

有自然发火、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和透水危险的矿井,每年要由矿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修改一次。A、每年B、每季C、每半年D、每月

单选题有自然发火、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和透水危险的矿井,每年要由矿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修改一次。A每年B每季C每半年D每月

判断题矿井每年必须经过瓦斯等级鉴定。矿井各煤层应有自燃倾向性和煤尘爆炸性的鉴定结果。A对B错

多选题下列属于防灭火重大事故隐患的有()。A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的煤层时,未编制防止自然发火设计或者未按设计组织生产的B高瓦斯矿井采用放顶煤采煤法不能有效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C有自然发火征兆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并继续生产的D未按矿井瓦斯等级选用相应的煤矿许用炸药和雷管、未使用专用发爆器的,或者裸露放炮的

问答题D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120x104t/a, 1983年投产。主要可采煤层为10号煤层(平均厚度为2. 3 m)、8号煤层(平均厚度为9. 98 m)和7号煤层(厚度为1.5 m)。煤层间距分别为75m和20m,倾角为12°~40°;矿井瓦等级为髙瓦斯矿井,矿井南翼8号煤层曾经发生过瓦斯动力现象;矿井地压大;煤尘有爆炸危险,爆炸指数在31.4%〜50. 81%之间;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发火期在3个月左右,为一级自然发火矿并。1986—1998年共发生过18次自然发火事故,不仅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危及职工人身安全,而且打乩了矿井的正常生产秩序。特别是1997年“2 • 10”事故,造成包括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通风区长等8人遇难,教训十分惨痛。为此,D煤矿痛定思痛,认真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强化安全管理。实现了近2年无自然发火事故。D煤矿1986—1998年先后共发生18次自然发火,其中17次发生在8号煤层,发火规律明显,发火地点集中,在回采面收作线附近(7次,占发火总数的38. 9%)和巷道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漏顶及区段溜斜过煤段处(10次,占发火总数的55.6%);每次发火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自1986年8月2 日至1998年1月19日,共发生自然发火18次,平均每年发火1.5次,每次发火时间平均为231天,1992年2月10日和1992年2月12日,两次发火的间隔仅为2天。发火征兆较为明显,有一氧化碳,其浓度呈上升趋势,有煤油味,出现烟雾,有高温点及出现明火等。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煤自然发火的条件。2.简述影响煤自燃的因素有哪些?3.简述防治煤炭自燃的开采技术措施。4.简述火区密闭的原则。5.简述封闭区火灾熄灭的判别指标及火区启封条件。

单选题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A冲击地压现象B瓦斯突出C瓦斯爆炸D煤与瓦斯突出

单选题《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开采()的煤层,严禁任何两个工作面之间串联通风。A高瓦斯矿井B地质构造及为复杂或残采地区C有自然发火危险D有瓦斯喷出或有煤与瓦斯突出

单选题一般来说,有在瓦斯、煤尘爆炸危险和自然发火倾向的矿井中,可采用自救器()。A过滤式B隔离式C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