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拓荒者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的异同
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拓荒者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的异同
相关考题:
()(1888年~1935年)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辛亥革命后,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的创作,担任编剧并与张石川联合导演。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1889年~1953年)是“明星”公司的另一个主要创作人员,同时又是公司老板。他主要从事()创作。与郑正秋相比,张石川更注重在创作上适应()的需要,但是在对电影的艺术追求方面他们之间有着很多一致的地方。尤其是张石川特别善于利用()控制观众的情绪,造成较强烈的剧场效果。
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获得巨大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它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郑正秋的创作思想是在1933年开始出现转变。《()》对他来说是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时代的开始。以张石川为代表的商业电影创作更明显地表现出延续旧“影戏”电影的倾向。
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单选题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导演是()。A郑正秋B张石川C任庆泰D黎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