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面对面翻挖旧路面必须保持()m间距。A3B3.5C4D4.5

单选题
面对面翻挖旧路面必须保持()m间距。
A

3

B

3.5

C

4

D

4.5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以下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安全要点说法错误的是( )。A.用镐开挖旧路面时,应并排前进,左右间距不小于3mB.混凝土摊铺施工现场必须做好交通安全工作C.使用小型翻斗车或手推车装混凝土时,车辆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D.人工摊铺作业在装卸钢模板时,必须逐步轻抬轻放,不得随意抛掷

人工开挖土方或路面时,相邻作业人员间必须保持1m以上间隔。()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我们必须大力推广路面再生应用技术,充分发挥旧路面材料的“剩余价值”,促进旧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对旧沥青路面可以进行()处理。 A、翻挖B、回收C、破碎D、筛分

人工挖基坑时,操作人员之间要保持安全距离,一般大于( )m;多台机械开挖,挖土机间距应大于( )10m,挖土要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先挖坡脚的危险作业。A.2.5 5B.2.5 10C.3.5 5D.3.5 10

在旧沥青混凝土路面重铺再生法中,四个工序编号为: ① 拌和整型;② 罩新面:③ 铣刨翻松路面;④ 加热软化路面,正确的工序排列是( )。A. ①③④②B. ④①③②C. ④③①②D. ①④③②

关于挖孔桩施工的技术要求,错误的是()。A.桩孔间距小于3倍间距时必须间隔交错跳挖B.桩孔必须挖一节、浇筑一节护壁C.禁止任何车辆在桩孔边5m内行驶D.桩孔每挖一节后,应进行孔底处理

半填半挖路段,地面横坡大于1:5及旧路面利用路段,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 )m的台阶并压实。 A、0.2 B、0.5 C、0.8 D、1.0

关于挖孔桩施工的技术要求,错误的是()A、 桩孔间距小于3倍间距时必须间隔交错跳挖B、 桩孔必须挖一节、浇筑一节护壁C、 禁止任何车辆在桩孔边5m内行驶D、 桩孔每挖一节后,应进行孔底处理

关于挖孔桩施工的技术要求,错误的是( )。A.桩孔间距小于3倍桩径时必须间隔交错跳挖B.桩孔必须挖一节、浇筑一节护壁C.禁止任何车辆在桩孔边5m内行驶D.桩孔每挖一节后,应进行孔底处理

挖孔桩施工的技术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A、挖孔施工应根据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孔壁支护方案B、孔口处应设置高出地面至少150mm 的护圈C、当桩孔间距小于3 倍间距时必须间隔交错跳挖D、桩孔必须挖一节、浇筑一节护壁,地质较好护壁高度一般为1m

翻挖路面时,安全要求敲榔头与挟钳者应()。A、相互平行B、面对面C、成垂直角度D、一前一后

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必须喷洒透层沥青

明挖法的基坑必须保持地下水位至少稳定在基底()m以下。A、0.8B、0.2C、1.0D、0.5

挖掘作业人员之间,横向间距不得小于()m,纵向间距不得小于3m;坑底面积超过2m2时,可由2人同时挖掘,但不得面对面作业。A、1B、2C、3D、4

架空光缆跨越公路和市区街道时与路面的间距:()A、5m;B、4.5m;C、4m;D、6.5m。

以旧沥青路面作基层时,应根据旧路面质量,确定对原有路面()。

人工开挖时两人操作间距应保持(),并应从上到下挖,严禁偷岩取土。A、1~2mB、2~3mC、3~4mD、4~5m

四个选项中哪一项不是管沟开挖的安全措施()。A、多人同时挖土操作时,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横向间距不得小于2m,纵向间距不得小于3mB、禁止面对面进行挖掘作业C、基坑、基槽的挖掘深度大于2m时,应在坑、槽周边设置防护栏杆D、挖掘土方时,可以采用掏洞、挖空底脚和挖“伸悬土”的方法

面对面翻挖旧路面必须保持()m间距。A、3B、3.5C、4D、4.5

采场平整一条公路路面,公路长175m,路面宽22m,路面下挖约5cm,计算平整工程量?

汽车在冰雪路面行驶制动距离很长,必须根据路面地形和车速情况,保持与前车有足够的()。A、间距B、距离C、安全距离D、适当间距

某新建道路土路基设计标高为4.000m,原地面标高为4.02m,横断面宽为15m,试问每米需翻挖多少立方米的旧路料(路拱横坡可不计)。

问答题采场平整一条公路路面,公路长175m,路面宽22m,路面下挖约5cm,计算平整工程量?

单选题在旧沥青混凝土路面重铺再生法中,四个工序编号为: ①拌和整型 ②罩新面 ③铣刨翻松路面 ④加热软化路面, 正确的工序排列为()。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④③①②D①④③②

问答题某新建道路土路基设计标高为4.000m,原地面标高为4.02m,横断面宽为15m,试问每米需翻挖多少立方米的旧路料(路拱横坡可不计)。

单选题翻挖路面时,安全要求敲榔头与挟钳者应()。A相互平行B面对面C成垂直角度D一前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