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初冷器集合温度偏高,溶解于冷凝氨水中的氨,硫化氢等物质将()。A、减少B、增加C、无变化

煤气初冷器集合温度偏高,溶解于冷凝氨水中的氨,硫化氢等物质将()。

  • A、减少
  • B、增加
  • C、无变化

相关考题:

工段单台煤气初冷器的换热面积为()m2,初冷器出口煤气集合温度控制在()℃,初冷器阻力()。

当甲醇循环量一定的情况下,氨冷器中的氨含水量过高会导致氨冷器出口甲醇温度()。 A.上升B.下降C.无变化D.无法判断

半直接法制取硫铵是指( )。A.将煤气初冷至25~35℃,经捕集焦油雾后,送入饱和器回收氨,同时将剩余氨水中蒸出的氨也用于制取硫铵B.将煤气初冷至25~35℃,用硫酸在饱和器或喷洒式酸洗塔内吸收煤气中的氨,用适量浓度的硫酸溶液与焦炉煤气接触回收煤气中氨C.在初冷器中把煤气中含氨量降为4~8g/m^3,采用混合氨水流程,硫酸吸收氨,生产硫铵D.在初冷器中把煤气中含氨量降为4~8g/m^3,经捕集焦油雾,生产浓氨水或氨分解,磷铵吸收氨,生产无水氨

以下选项中属于半直接法制取硫铵的叙述的是( )。A.将煤气初冷至25~35℃,用硫酸在饱和器或喷洒式酸洗塔内吸收煤气中的氨,用适量浓度的硫酸溶液与焦炉煤气接触回收煤气中氨B.将煤气初冷却至25~35℃.经捕集焦油雾后,送入饱和器回收氨,同时将剩余氨水中蒸出的氨也用于制取硫铵C.在初冷器中把煤气中含氨量降为4~8g/m3,以捕集焦油雾,生产浓氨水或氨分解.磷铵吸收氨,生产无水氨D.在初冷器中把煤气中含氨量降为4~8g/m3,采用混合氨水流程,硫酸吸收氨,生产硫铵

氨和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有何关系?

氨和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力的升高而()。

合成塔入口氨含量升高的原因是()。A、氨冷后气体温度偏高B、水冷后气体温度偏高C、循环量增加D、循环量减少

煤气初冷器集合温度偏高会造成鼓风机负荷()。A、减小B、增大C、无影响

煤气初冷器集合温度偏高,会()后序设备的腐蚀程度。A、增加B、减少C、无影响

初冷器集合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影响该温度的因素有:初冷器煤气进口温度、上下段冷却水的流量和温度、初冷器横管的换热效率。

煤气初冷器集合温度控制在()℃以下。A、30B、40C、50

半直接法制取硫铵是指()。A、将煤气初冷至25~35℃,经捕集焦油雾后,送入饱和器回收氨,同时将剩余氨水中蒸出的氨也用于制取硫铵B、将煤气初冷至25~35℃,用硫酸在饱和器或喷洒式酸洗塔内吸收煤气中的氨,用适量浓度的硫酸溶液与C、在初冷器中把煤气中含氨量降为4~8g/m^3,采用混合氨水流程,硫酸吸收氨,生产硫铵D、在初冷器中把煤气中含氨量降为4~8g/m^3,经捕集焦油雾,生产浓氨水或氨分解,磷铵吸收氨,生产无水氨

氨冷凝器出口气体温度高的原因是什么,正确的是()A、水冷器出口气体降低或气量减少,增加了氨冷凝器的负荷B、氨冷凝器的液位过高或氨压力降低,影响氨冷凝器效率C、液氨纯度高,含水分较少D、氨冷凝器盘管表面有油污

当甲醇循环量一定的情况下,氨冷器中的氨含水量过高会导致氨冷器出口甲醇温度()。A、上升B、下降C、无变化D、无法判断

初冷器后煤气温度偏高,会造成动力消耗()A、减小B、增大C、无影响

煤气经过初冷器后发生以下哪些变化()。A、体积变大B、体积减小C、温度变高D、氨、硫化氢减少

初冷器可以将煤气中大部分的焦油冷凝下来。

初冷器正常操作中,若煤气集合温度偏高时,下列之项最好采取()。A、补充新水B、提高循环氨水泵头压力C、开初冷风扇

降低初冷器后集合温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煤气中的含萘量。

要使初冷器操作稳定应减少煤气夹带的煤粉.焦粉等物质。

初冷器后的煤气集合温度应控制在20--30℃,每台初冷器出口煤气温度差应不大于()。A、5℃B、8℃C、10℃

煤气冷却冷凝工段的任务是将焦炉煤气从炭化室吸出,并从出炉时的650-750℃经初冷器冷却至25-35℃,使其中大部分的焦油和部分氨冷凝下来,然后用鼓风机经电捕焦油器送到后面的回收工段。

对正常生产的煤气初冷器,传热面积和煤气处理量均为一定,则初冷器后的煤气集合温度与煤气入口温度及冷却水入口温度密切相关。

每台初冷器后煤气汇集的温度称为集合温度。

在空冷器入口注软化水或冷凝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析出,同时也可溶解部分硫化氢,减少分馏系统的负荷。A、氨B、铵盐C、胺盐D、硫化铵

某油田浅冷装置制冷系统采用氨作为制冷剂,已知氨在蒸发器内的蒸发温度-20℃,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冷凝温度为30℃,冷凝器的压力为1.3MPa,试确定系统中是否有空气?含量是多少?(氨冷凝温度为30℃,对应的冷凝压力是1.1895MPa。)

氨压缩浅冷装置工艺中,压缩后的气氨先进入(),用循环水冷却,气氨冷凝成液氨,进入储氨罐。A、过冷器B、冷凝器C、空冷器D、蒸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