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锁钩侧斜别动,要按时在锁钩注油孔用油枪注油。A对B错

判断题
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锁钩侧斜别动,要按时在锁钩注油孔用油枪注油。
A

B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ZYJ7转辙机锁钩头部孔内应注润滑油,保证道岔转换时,连接锁钩的销轴()效果良好,能灵活调节锁钩转角。 A.轴向窜动B.间隙C.分动

ZYJ7提速道岔调整分动外锁闭提速道岔的缺口不影响()。 A.尖轨吊板B.密贴C.锁闭量D.限位块间隙

S700K转辙机锁钩头部孔内应注润滑油,保证道岔转换时,连接锁钩的销轴()效果良好,能灵活调节锁钩转角。 A.轴向窜动B.间隙C.分动

S700K转辙机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锁钩侧斜别动,要按时在锁钩注油孔用油枪注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S700K转辙机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易造成动作杆别卡,在养护和检修时要进行动作杆在锁闭框内是否反弹别卡检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ZYJ7转辙机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易造成动作杆别卡,在养护和检修时要进行动作杆在锁闭框内是否反弹别卡检查。()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ZYJ7转辙机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锁钩侧斜别劲,要按时在锁钩注油孔用油枪注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用钩锁器锁闭闭分动外锁闭道岔时应锁于()处。

对道岔进行人工加锁时,应将道岔转至规定位置后,用钩锁器将尖轨的始端部位与基本轨钩住,把螺丝板拧紧,用锁将()和()固定。

辙叉号为30号的分动外锁闭道岔,密贴尖轨钩锁器、斥离尖轨钩锁器、可动心轨钩锁器加锁数量分别是()。A、3、2、1B、2、2、1C、1、2、3D、3、3、2

关于手摇道岔操作的步骤,错误的是()A、看道岔开通位置是否正确,是否需要改变位置。B、打开盖孔板及钩锁器的锁,拆下钩锁器。C、摇道岔转向所需的位置,听到“咔嚓”的落槽声后停止。D、手指尖轨:“尖轨密贴开通X位”,后即可加钩锁器。

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锁钩侧斜别动,要按时在锁钩注油孔用油枪注油。

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易造成动作杆别卡,在养护和检修时要进行动作杆在锁闭框内是否反弹别卡检查。

分动尖轨用钩式外锁闭装置是由以下哪几部分组成的()A、锁闭杆与锁钩B、锁闭框C、尖轨连结铁D、锁轴与锁闭铁

提速道岔各牵引点的锁钩可以互换。

ZYJ7型提速道岔在尖轨一侧加减垫片影响道岔()。A、密贴B、缺口C、开口D、锁闭量

钩锁器安装位置要求:()A、三开道岔的钩锁器应安装于转辙机第三、四对短尖轨枕间。若该位置不具备安装条件,则根据实际情况将安装位置往后顺延B、普通单开道岔钩锁器应安装于尖轨与基本轨密贴侧第一、第二块滑床板之间位置,若该位置不具备安装条件,则根据实际情况将安装位置往后顺延C、钩锁式钩锁器安装于基本轨与尖轨密贴侧,斥离式钩锁器安装于另一侧D、普通单开道岔可以只加装钩锁式钩锁器,无须加装斥离式钩锁器

由于外锁闭道岔的两根尖轨之间没有(),在道岔转换过程中,两根尖轨是分别动作的,所以称为分动外锁闭道岔.A、连接杆B、接续杆C、锁闭杆D、表示杆

由于外锁闭道岔的两根尖轨之间没有连接杆,在道岔转换过程中,()是分别动作的,所以又称分动外锁闭道岔。

钩式外锁闭装置也分分动尖轨用和()用两种。

多选题钩锁器安装位置要求:()A三开道岔的钩锁器应安装于转辙机第三、四对短尖轨枕间。若该位置不具备安装条件,则根据实际情况将安装位置往后顺延B普通单开道岔钩锁器应安装于尖轨与基本轨密贴侧第一、第二块滑床板之间位置,若该位置不具备安装条件,则根据实际情况将安装位置往后顺延C钩锁式钩锁器安装于基本轨与尖轨密贴侧,斥离式钩锁器安装于另一侧D普通单开道岔可以只加装钩锁式钩锁器,无须加装斥离式钩锁器

填空题用钩锁器锁闭闭分动外锁闭道岔时应锁于()处。

判断题提速道岔受气温变化影响和线路单向运行,造成尖轨前后窜动,易造成动作杆别卡,在养护和检修时要进行动作杆在锁闭框内是否反弹别卡检查。A对B错

填空题钩式外锁闭装置也分分动尖轨用和()用两种。

多选题分动尖轨用钩式外锁闭装置是由以下哪几部分组成的()A锁闭杆与锁钩B锁闭框C尖轨连结铁D锁轴与锁闭铁

单选题由于外锁闭道岔的两根尖轨之间没有(),在道岔转换过程中,两根尖轨是分别动作的,所以称为分动外锁闭道岔.A连接杆B接续杆C锁闭杆D表示杆

单选题辙叉号为30号的分动外锁闭道岔,密贴尖轨钩锁器、斥离尖轨钩锁器、可动心轨钩锁器加锁数量分别是()。A3、2、1B2、2、1C1、2、3D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