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哪项不属于预防职业性汞中毒的措施?(  )A戴防毒口罩B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lmg/m3C车间温度控制在18℃以下D以气动仪表代替汞仪表E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5mg/m3

单选题
哪项不属于预防职业性汞中毒的措施?(  )
A

戴防毒口罩

B

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lmg/m3

C

车间温度控制在18℃以下

D

以气动仪表代替汞仪表

E

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5mg/m3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下列哪项措施为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二级预防措施?()A.加强通风排毒B.缩短工作时间C.提供保健膳食D.铅作业人群定期体检E.注意个人防护

下列哪项不是预防职业性汞中毒的措施:A.以气动仪表代替汞仪表B.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 01 mg/m3C.车间温度控制在18℃以下D.戴防毒口罩E.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 05mg/m3

下列哪项是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二级预防措施()。A.定期检测空气中铅的浓度B.控制熔铅温度C.在岗期间健康检查D.上岗前健康检查E.加强通风排毒

下列哪项不是预防职业性汞中毒的措施( )。A.以气动仪表代替汞仪表B.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1mg/m3C.车间温度控制在18℃以下D.戴防毒口罩E.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5mg/m3

男,43岁,某荧光灯厂封管工,工龄5年。因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下肢浮肿入院。同厂多人出现类似症状。查体阳性体征有舌颤、手颤、口腔溃疡、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尿汞超标,多次尿常规示PRO(3+)、管型。初步诊断为()。 A、汞作业观察对象B、职业性慢性轻度汞中毒C、职业性慢性中度汞中毒D、职业性慢性重度汞中毒

下列哪些选项可诊断为职业性急性中度汞中毒()。 A、口腔-牙龈炎B、胃肠炎C、间质性肺炎D、脑衰弱综合征E、尿汞增高

职业性慢性汞中毒的三大主要特征是( )。

哪项不是慢性汞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依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下列职业病的分类中,错误的是( )。A.森林脑炎属于职业性传染病B.激光所致视网膜损伤属于职业性放射性疾病C.棉尘病属于尘肺病D.汞及其化合物中毒属于职业性化学中毒E.白内障属于职业性眼病

简述职业性慢性苯、铅、汞中毒患者处理原则。

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预防措施()。A、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B、遵守安全操作规程C、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D、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E、限制接触时间

根据职业病三级预防原则简述有关苯、铅、汞中毒的预防措施。

下列属于第三级预防措施的是()。A、遗传咨询B、脑卒中患者的康复C、孕妇产前检查D、职业性急性中毒患者抢救E、乳腺癌筛检

下列哪项措施为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二级预防措施?()A、加强通风排毒B、缩短工作时间C、提供保健膳食D、铅作业人群定期体检E、注意个人防护

下列哪项不是预防职业性汞中毒的措施()A、以气动仪表代替汞仪表B、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1mg/mC、车间温度控制在18℃以下D、戴防毒口罩E、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5mg/m

试述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三级预防。

工作中,由于长期接触铅、汞等的疾病属于()。A、职业中毒B、职业性肿瘤C、其他职业病D、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汞中毒等职业性疾病属于意外伤害。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二级预防措施是()A、控制熔铅温度B、上岗前健康检查C、健康检查D、定期检测空气中铅的浓度E、加强通风排毒

长期从事颜料工作的工人,其最可能的职业性中毒是()A、钡B、汞中毒C、铅中毒D、苯中毒E、四氯化碳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属于个体预防措施()。A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B遵守安全操作规程C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D按时接受职业性体检E限制接触时间

问答题试述慢性职业性铅中毒的三级预防。

单选题长期从事颜料工作的工人,其最可能的职业性中毒是( )A钡B汞中毒C铅中毒D苯中毒E四氯化碳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属于可造成职业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A氰化氢B氡及其子体C有机磷农药D矽尘E汞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预防职业性汞中毒的措施()A以气动仪表代替汞仪表B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1mg/mC车间温度控制在18℃以下D戴防毒口罩E改善作业环境条件,使空气中汞的浓度不超过0.05mg/m

单选题下列哪项措施为预防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二级预防措施?()A加强通风排毒B缩短工作时间C提供保健膳食D铅作业人群定期体检E注意个人防护

单选题哪项属于对职业性铅中毒的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A就业前体检B加强健康教育C消除和控制生产环境中铅的浓度D合理使用防毒用具E加强健康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