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患者男,8岁,因粪隐血阳性,发现结肠多发息肉行内镜治疗。摘除多枚息肉,呈圆或卵圆形,最大息肉直径2cm,大者多有蒂,表面较光滑。镜下:息肉由分化成熟的腺管构成,腺腔呈不同程度扩张,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腔。间质充血、水肿及大量炎细胞浸润。下述病变中癌变率最高的是()。A幼年性息肉B增生性息肉CPeutz-Jeghers息肉D管状腺瘤E广基锯齿状腺瘤

单选题
患者男,8岁,因粪隐血阳性,发现结肠多发息肉行内镜治疗。摘除多枚息肉,呈圆或卵圆形,最大息肉直径2cm,大者多有蒂,表面较光滑。镜下:息肉由分化成熟的腺管构成,腺腔呈不同程度扩张,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腔。间质充血、水肿及大量炎细胞浸润。下述病变中癌变率最高的是()。
A

幼年性息肉

B

增生性息肉

C

Peutz-Jeghers息肉

D

管状腺瘤

E

广基锯齿状腺瘤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女,54岁。结肠息肉入院治疗,第2天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最重要的术前准备是A.术前少渣饮食SX 女,54岁。结肠息肉入院治疗,第2天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最重要的术前准备是A.术前少渣饮食B.肠道清洁C.术前放置导尿管D.皮肤准备E.术前常规肛门指检

男性,30岁,因便血行结肠镜检时发现数百个息肉。患者父亲10年前于45岁时因结肠癌死亡。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幼年性息肉病B、家族性结肠息肉病C、化生性息肉D、Peutz-Jeghers息肉E、多发性腺瘤

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的适应证不包括:A大于3cm的有蒂息肉B小于2cm的无蒂息肉C直径2.5cm的无蒂息肉D多发性息肉

患者女,32岁,因“反复便血6个月,发现结肠多发息肉1周”入院。近6个月大便带血,为鲜红色,附着在大便表面。1周前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全结肠及直肠密集型扁平状或亚蒂息肉,乙状结肠部分息肉有渗血。查体:贫血貌,直肠指检于直肠内可触及较多结节,质地较软,指套有血染。需要补充的病史和查体信息是( )A、一级亲属是否患有结肠息肉或者结肠癌B、丈夫是否患有结肠息肉C、是否有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D、是否存在皮肤及黏膜的血泡E、是否存在皮肤或者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F、是否存在皮肤及口腔黏膜黑斑G、是否有骨瘤或纤维组织瘤病史提示 如患者无皮肤及口腔黏膜黑斑病史、无骨瘤或纤维组织瘤病史,无皮肤或者黏膜的毛细血管扩张,父亲因结肠癌去世,其哥哥患有结肠多发息肉。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Peutz-Jeghers综合征B、幼年性息肉病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D、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E、溃疡性结肠炎F、Gardner综合征为了明确结肠息肉是否有癌变,可优先选择的检查有( )A、全结肠镜检查,对可疑癌变处进行活检B、染色放大结肠镜观察息肉表面腺管开口C、电子染色(NBI或FICE)观察息肉表面血管结构D、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检查E、对可疑病变处行超声肠镜检查F、PET-CT检查如乙状结肠息肉已癌变,该患者可采取的治疗方法有( )A、外科部分乙状结肠切除术B、内镜下切除乙状结肠病变C、全结肠切除及直肠黏膜切除+回肠肛管吻合D、随访观察E、化疗F、放射治疗

男性,24岁,反复排黏液稀便和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行诊断性息肉切除术,病理检查最可能发现的息肉类型是A.绒毛性息肉B.增生性息肉C.腺瘤性息肉D.退行性息肉E.假性息肉

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其病理类型多为A.绒毛性息肉B.增生性息肉C.腺瘤性息肉D.退行性息肉E.假性息肉

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便和血便1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最可能的病理类型是A.乳头状息肉B.增生性息肉C.家族性肠息肉病D.退行性息肉E.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患者男,8岁,因粪隐血阳性,发现结肠多发息肉行内镜治疗。摘除多枚息肉,呈圆或卵圆形,最大息肉直径2cm,大者多有蒂,表面较光滑。镜下:息肉由分化成熟的腺管构成,腺腔呈不同程度扩张,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腔。间质充血、水肿及大量炎细胞浸润。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幼年性息肉B、增生性息肉C、Peutz-Jeghers息肉D、绒毛状腺瘤E、管状腺瘤

患者23岁,男性,久居北方未曾去过外地,偶尔粪便中带血,乙状结肠镜检查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可见一个直径1.5cm的短蒂息肉状物。该肿物最不可能的病理诊断是()A、Peutz-Jephers息肉B、腺瘤C、血吸虫性息肉D、幼年性息肉E、增生性息肉

乙状结肠有蒂2cm息肉,宜( )

结肠息肉可以考虑恶变的征象是()A、息肉多发B、息肉带蒂C、息肉处肠壁内陷,僵直D、与息肉生长位置有关E、与息肉大小有关

钡剂灌肠时,哪项描述不是结肠息肉恶变征象()A、息肉表面毛糙不规则B、呈分叶状或菜花状C、息肉直径3cmD、息肉处肠壁内陷和僵直E、以上都不是

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便和血便1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最可能的病理类型是()A、乳头状息肉B、增生性息肉C、家族性肠息肉病D、退行性息肉E、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患者男,65岁,因“腹部不适6个月,粪隐血试验阳性2次”来诊。肠镜:回盲部多发息肉。术后标本大体检查:回肠末端和结肠回盲部数十个息肉状物,直径0.2~2.0cm,部分有蒂,周围黏膜正常。病变可能是()。(提示光镜:息肉表面被覆肠黏膜上皮,分化成熟,肠腺体萎缩,间质内见大量淋巴样细胞浸润。)A、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MALT淋巴瘤C、套细胞淋巴瘤D、Burkitt淋巴瘤E、滤泡性淋巴瘤F、T细胞淋巴瘤G、霍奇金淋巴瘤

下列对电烙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适用于较高位的小息肉B、在肛镜下或乙状结肠镜下操作C、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D、无蒂息肉可烧灼中央部E、可直接烧灼息肉根部

结肠息肉恶变的标志有()A、息肉表面毛糙不规则,呈分叶状或菜花状B、息肉较大,基底较宽C、息肉处肠壁内陷和僵直D、息肉迅速增大E、息肉明显增多

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其病理类型多为().A、绒毛性息肉B、增生性息肉C、腺瘤性息肉D、退行性息肉E、假性息肉

配伍题乙状结肠有蒂2cm息肉,宜( )|降结肠宽蒂息肉,宜( )|家族性息肉病结肠直肠病变严重者( )|肠息肉病伴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综合征( )A圈套器摘除B剖腹作部分肠切除术C观察暂不作处理D永久性末端回肠造口E全结肠切除末端肠直肠吻合术

单选题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便和血便1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最可能的病理类型是()A乳头状息肉B增生性息肉C家族性肠息肉病D退行性息肉E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单选题结肠息肉可以考虑恶变的征象是()A息肉多发B息肉带蒂C息肉处肠壁内陷,僵直D与息肉生长位置有关E与息肉大小有关

单选题内镜下息肉摘除术的适应证不包括()A大于3cm的有蒂息肉B小于2cm的无蒂息肉C直径2.5cm的无蒂息肉D多发性息肉

多选题患者男,65岁,因“腹部不适6个月,粪隐血试验阳性2次”来诊。肠镜:回盲部多发息肉。术后标本大体检查:回肠末端和结肠回盲部数十个息肉状物,直径0.2~2.0cm,部分有蒂,周围黏膜正常。可能的病变是()。A增生性息肉病BPeutz-Jeghers综合征C淋巴瘤D幼年性息肉病E肠结核FCrohn病G多发性腺瘤

单选题患者,男性,20岁。反复排黏液稀血便2年,行纤维结肠镜检发现全结肠和直肠遍布不带蒂的小息肉。其病理类型多为().A绒毛性息肉B增生性息肉C腺瘤性息肉D退行性息肉E假性息肉

单选题下列对电烙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适用于较高位的小息肉B在肛镜下或乙状结肠镜下操作C适用于低位带蒂息肉D无蒂息肉可烧灼中央部E可直接烧灼息肉根部

单选题钡剂灌肠时,哪项描述不是结肠息肉恶变征象()A息肉表面毛糙不规则B呈分叶状或菜花状C息肉直径3cmD息肉处肠壁内陷和僵直E以上都不是

单选题患者男,8岁,因粪隐血阳性,发现结肠多发息肉行内镜治疗。摘除多枚息肉,呈圆或卵圆形,最大息肉直径2cm,大者多有蒂,表面较光滑。镜下:息肉由分化成熟的腺管构成,腺腔呈不同程度扩张,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腔。间质充血、水肿及大量炎细胞浸润。关于幼年型息肉,叙述错误的是()A是儿童最常见的大肠息肉B本质属错构瘤性病变,不会恶变C成年人所见息肉常有腺瘤性改变D常伴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E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组织学基础是幼年性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