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____朋,同志____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谓B之为言C谓之D曰
单选题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____朋,同志____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
A
谓
B
之为言
C
谓之
D
曰
参考解析
解析: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曰”。“曰”用来释义,有时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的后面。此处用“曰”区分“朋”和“友”的细微差别。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B项,“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C项,“谓之”用来释义,有时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谓之”的后面。
该处注释术语应该为“曰”。“曰”用来释义,有时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的后面。此处用“曰”区分“朋”和“友”的细微差别。A项,“谓”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一般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B项,“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声训”。C项,“谓之”用来释义,有时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谓之”的后面。
相关考题:
下列训释属于同义词辨析的是()A.《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集解:“包曰:同门曰朋。”B.《仪礼·士冠礼》:“孝友时格。”郑注:“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C.《左传·文公六年》:“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金咸虎为殉。”杜注:“以人从葬为殉。”D.《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毛传:“草行曰跋,水行曰涉。”E.《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
问答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