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指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这句话揭示了()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列宁指出:“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这句话揭示了()
- A、社会发展具有不可逆转的客观必然性
- B、历史发展规律最终通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选择表现出来
- C、人民群众不会永远是新社会的创造者
- D、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排斥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相关考题:
马克思指出:“暴力是每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这表明A.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B.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C.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的基本形式D.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提
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这段话说明了()A.革命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B.革命指出了人民群众摆脱生活绝境的出路C.革命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D.革命能更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E.革命意味着人民群众可以任意地创造历史
高中历史《年轻的反叛者——列宁》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列宁的葬礼》,提出问题:1924年1月21,数万的工人、农民、士兵在最寒冷的冬季排着长队来送别列宁,为列宁的去世感到无限悲哀。提问:列宁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俄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列宁民主革命思想的确立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点,学习列宁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俄国沙皇统治腐败,经济发展缓慢,百姓生活困苦,国内矛盾异常尖锐突出,民主革命思想兴起。教师接着播放列宁纪录片相关视频,提出问题:列宁民主革命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根据视频及课本可知产生原因如下:(1)中学时代列宁阅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2)哥哥革命悲剧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教师接着出示相关资料,提出问题:中学时代的列宁由于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产生了强烈的革命热情,但这只是一种萌芽状态,其思想是怎么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其理性主张又是什么呢?学生根据课本及所给资料回答:列宁哥哥因刺杀沙皇未果被处死刑,对列宁产生巨大震动,他开始阅读《资本论》等著作,使自己的革命思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他主张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翻旧制度,建设新社会。(二)列宁早期革命活动过渡:列宁哥哥革命的悲剧促进了列宁革命思想的发展,而这一思想又推动了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我们来看看,它又是如何推动的呢?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及教材概括列宁的早期革命活动,之后教师总结归纳:(1)参加反对沙皇专制政府的学生运动;(2)1893年,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发动工人罢工;(3)1895年会晤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普列汉若夫。教师接着讲述:伟大的革命者源于伟大的信仰,伟大的信仰造就了伟人风范。列宁勇于探索的革命生涯都源于中学时代革命信念的确立,而这一信念又推动着列宁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教师提问:我们能从列宁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树立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振兴而学习、工作的人生理想。环节三: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2.作业:课下搜集列宁的相关故事,下节课分享。【答辩题目解析】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2.小组讨论要注意什么?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地回答他()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支持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者,建立和巩固政权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联合中共,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出中国
在总结一次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时,列宁这样写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你认为列宁总结的是下列哪一历史事件?()A、光荣革命B、巴黎公社C、二月革命D、十月革命
胡锦涛同志指出,回顾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理论创新并指导实践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两点重要的启示()。A、科学的理论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B、科学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C、科学理论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D、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E、科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并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
下面是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回顾二十世纪”的。这些人比附当前对政治稳定的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认为革命归结起来不过是一个“糟”字。他们在大骂“革命”的同时,大力鼓吹“改良”,认为革命是—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并因此得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等等结论。“告别革命论”者宣布:“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材料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材料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多选题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A农业基础地位B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单选题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在于 ( )A新社会制度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B新社会制度能够创造出比以往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C新社会制度能够鼓舞人们的信心和斗志D新社会制度能够更好地调节生产关系
问答题下面是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回顾二十世纪”的。这些人比附当前对政治稳定的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认为革命归结起来不过是一个“糟”字。他们在大骂“革命”的同时,大力鼓吹“改良”,认为革命是—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并因此得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等等结论。“告别革命论”者宣布:“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材料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材料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革命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告别革命”吗?
问答题下面是关于评价社会革命历史作用的一组材料。 材料1:近年来,有人打着“史学改革”或“学术讨论”的旗号,按照他们的逻辑在“回顾二十世纪”的。这些人比附当前对政治稳定的强调,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革命大加指责、肆意挞伐。在他们的眼里,近现代中国的革命争不过是“百年的疯狂和幼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破坏一切’”;如果不是“革命”,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会如此缓慢。由此,他们咒骂“革命的残忍、黑暗、肮脏”,认为革命归结起来不过是一个“糟”字。他们在大骂“革命”的同时,大力鼓吹“改良”,认为革命是—种能量的消耗,改良是一种能量的积累”,并因此得出“改良可能成功,革命一定失败”,“革命不如改良”等等结论。“告别革命论”者宣布:“21世纪不能再革命了”。 材料2:马克思:“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材料3:列宁:“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页。)“告别革命论”的主要错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