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45钢与Q235钢的含碳量基本相同,但前者的强度明显高于后者。

Q345钢与Q235钢的含碳量基本相同,但前者的强度明显高于后者。


相关考题:

牌号为Q235的钢,其数字235代表钢的( )。A.抗拉强度B.屈服点C.伸长率D.含碳量

当碳素钢的含碳量在0.8%以内时,钢的抗拉强度随含碳量增加而提高。()

碳元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为( )。A.钢的含碳量越高,钢材的硬度、强度越高,塑性和韧性越好B.钢的含碳量越高,钢材的硬度、强度越高,塑性和韧性越差C.钢的含碳量越高,钢材的硬度、强度越低,塑性和韧性越好D.钢的含碳量越高,钢材的硬度、强度越低,塑性和韧性越差

钢管采用Q235级钢与Q345级钢的主要区别在于,Q235是碳素结构钢,Q345是低合金钢。()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合金调质钢与相同含碳量的碳素钢相比强度、塑性、冲击韧度都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是( )高强度的钢。A.含碳量小于0.25%B.含碳量小于0.2%C.合金元素的总量不超过3‰D.合金元素的总量不超过5%E.与相同含碳量的碳素结构钢比具有强度高,塑性、韧性好

钢中碳的含量对钢的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含碳量增加对钢强度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钢的强度增大,直至变为生铁B:钢的强度变低,直至变为生铁C:钢的强度增大,但含碳量超过1.00%时,其强度开始下降D:钢的强度变低,但含碳量超过1.00%时,其强度开始上升

钢中碳的含量对钢的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含碳量增加对钢强度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钢的强度增大,直至变为生铁B.钢的强度变低,直至变为生铁C.钢的强度增大,但含碳量超过1.00%时,其强度开始下降D.钢的强度变低,但含碳量超过1.00%时,其强度开始上升

对最常用的Q235钢和Q345钢,下列选用的基本原则( )是正确的。Ⅰ.当构件为强度控制时,应优先采用Q235钢;Ⅱ.当构件为强度控制时,应优先采用Q345钢;Ⅲ.当构件为刚度或稳定性要求控制时,应优先采用Q235钢;Ⅳ,当构件为刚度或稳定性要求控制时,应优先采用Q345钢A.Ⅰ、ⅢB.Ⅰ、ⅣC.Ⅱ、ⅢD.Ⅲ、Ⅳ

对最常用的Q235钢和Q345钢,下列选用的基本原则哪项是正确的?Ⅰ.当构件为强度控制时,应优先选用Q23s钢Ⅱ.当构件为强度控制时,应优先选用Q345钢Ⅲ.当构件为刚度或稳定要求控制时,应优先采用Q235钢Ⅳ.当构件为刚度或稳定要求控制时,应优先采用Q345钢( )A.Ⅰ、ⅢB.Ⅰ、ⅣC.Ⅱ、ⅢD.Ⅱ、Ⅳ

钢的强度和硬度随含碳量增加而增加,因而为了加强钢的抗拉强度,只要提高钢中的含碳量就可以了。

钢的强度与塑性与含碳量有关,含碳量增加,其强度增加,塑性()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是()高强度的钢。A、含碳量小于0.25%B、含碳量小于0.20%C、合金元素的总量不超过3%D、合金元素的总量不超过5%E、与相同含碳量的碳素结构钢比具有强度高,塑性、韧性好

钢中含碳量增加,钢本身的强度()、硬度()。

由于T13钢中的含碳量比T8钢高,故前者的强度比后者高。

牌号为Q235的钢,其数字235代表钢的()。A、抗拉强度B、屈服点C、伸长率D、含碳量

关于Q345钢的焊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Q345是一种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B、Q345钢焊接时的淬硬倾向稍小于Q235钢C、Q345钢焊接时的冷裂倾向小于Q235钢D、Q345钢焊接时可选用J507焊条

钢中的碳是一种强化元素,随着含碳量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当含碳量达到0.3%时,再继续增加时,钢的可焊性(),并且还容易导致()缺陷产生。

钢中的碳的质量分数对钢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40与45钢相比,后者的强度高,硬度也高,但后者的塑性差。

含碳量对钢中珠光体的量有何影响,在基体组织相同的前提下,钢中珠光体的量对钢的屈服强度有何影响?

钢材牌号Q235,Q345,Q390是根据材料()命名的A、设计强度B、含碳量C、屈服强度D、标准强度

单选题用Q235钢和Q345钢分别建造一轴心受压柱,两轴心受压柱几何尺寸与边界条件完全一样,在弹性范围内屈曲时,前者临界力与后者临界力之间的关系为()A前者临界力比后者临界力大B前者临界力比后者临界力小C等于或接近D无法比较

判断题合金调质钢与相同含碳量的碳素钢相比强度、塑性、冲击韧度都高。A对B错

填空题钢中的碳是一种强化元素,随着含碳量增加,钢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当含碳量达到0.3%时,再继续增加时,钢的可焊性(),并且还容易导致()缺陷产生。

问答题试解释Q345钢与Q235钢的含碳量基本相同,但前者的强度明显高于后者。

判断题由于T13钢中的含碳量比T8钢高,故前者的强度比后者高。A对B错

问答题试解释下列现象:Q345钢与Q235钢的含碳量基本相同,但前者的强度明显高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