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二维稳态模式进行水质预测,已知岸边恒定排放条件下,排放口下游1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10mg/L,则可推算排放口下游9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A:1.11mg/LB:2.22mg/LC:3.33mg/LD:4.44mg/L

采用二维稳态模式进行水质预测,已知岸边恒定排放条件下,排放口下游1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10mg/L,则可推算排放口下游9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

A:1.11mg/L
B:2.22mg/L
C:3.33mg/L
D:4.44mg/L

参考解析

解析:根据二维稳态模式公式可知,浓度增量与根号χ成反比,则9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10/3=3.33(mg/L)。

相关考题:

顺直均匀对称河道,采用忽略对岸反射作用的岸边排放预测模式预测持久性污染物垂向平均浓度增量。已知河道流量为20m3/s,Mc=0.025m5/s2,在X=1000m处,河道中心浓度是排放侧岸浓度的( )。A.0.0173B.0.368C.0.5D.0.632

重大危险源泄露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 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 ,1h) 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的沿程增量浓度如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为( )A 6800mm B 7200mmC 7600mmD 8000mm

采用二维稳态模式进行水质预测,已知岸边恒定排放条件下,排放口下游1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10mg/L,则可推算排放口下游900m处断面污染物最大浓度增量为()。A:1.11mg/LB:2.22mg/LC:3.33mg/LD:4.44mg/L

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 已知河流流量Q=100m3/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m3/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处。A.995mB.1989mC.3979mD.5967m

某重大危险源泄漏事故的风险评价,将该事故排放源概化为间隔1小时的等强度瞬时点源(t=0,1h)排入河中。采用瞬时点源河流一维动态水质模型预测t=22h时的沿程增量浓度见下表,则该时刻河道污染物浓度最大增量断面距排放源的距离约为( )。A.6800mB.7200mC.7600mD.8000m

已知设计水文条件下排污河段排放口断面径污比为4.0,排放口上游氨氮背景浓度为0.5mg/L,排放口氨氮排放量为86.4kg/d,平均排放浓度10mg/L,则排放口断面完全混合后氨氮的平均浓度为( )。A.5.25mg/LB.3.00mg/LC.2.50mg/LD.2.40mg/L

(2012年)已知设计水文条件下排污河段排放口断面径污比为4.0,排放口上游氨氮背景浓度为0.5mg/L,排放口氨氮排放量为86.4kg/d,平均排放浓度10mg/L,则排放口断面完全混合后氨氮的平均浓度为( )。A.5.25 mg/L B.3.00 mg/L C.2.50 mg/L D.2.40 mg/L

某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下游均匀河段,无其他排放口,测得A、B两断面溶解氧浓度分别为5mg/L和6mg/L,按照一维稳态水质模拟分析,两断面间可能存在的断面平均浓度包括( )。A.4.9mg/LB.5.1mg/LC.5.5mg/LD.6.1mg/L

已知设计水文条件下排污河段排放口断面径污比为4.0,排放口上游氨氮背景浓度为0.5mg/L,排放口氨氮排放量为86.4kg/d,平均排放浓度10mg/L,则排放口断而完全混合后氨氮的平均浓度为()。A:5.25mg/L.B:3.00mg/LC:2.50mg/LD:2.40mg/L

计算岸边稳定点源排放的保守污染物浓度,采用不考虑对岸边反射的二维模型: ,已知河流流量Q=100 /s,平均水深H=1m,水面宽B=250m,横向混合系数为1.0 /s,则断面最大浓度为断面通量平均浓度(M/Q)的2倍的断面位置处于排放点下游的( )处。A.995mB.1989mC.3979mD.5967m

已知某河段长10km,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Ⅲ类(DO≥5mg7L),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km和10km处枯水期的DO浓度值分别为5.0mg/L和5.5mg/L。采用已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4~6km处存在临界氧亏点。因此可判定该河段()。A:DO浓度值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B:部分河段DO浓度值未达标C:尚有一定的有机耗氧物环境容量D: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5km处DO浓度值达标

已知某河段长10km,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Ⅲ类(DO≥5mg/L),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km和10km处枯水期的DO浓度值分别为5.0mg/L和5.5mg/L。采用已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4~6km处存在临界氧亏点。因此可判定该河段( )。A.DO浓度值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B.部分河段DO浓度值未达标C.尚有一定的有机耗氧物环境容量D.现状废水排放口下游3.5km处DO浓度值达标

设计枯水流量条件下,某河段控制断面A上游2个可控点源排放氨氮在断面A的浓度贡献不得超过0.5mg/L。已知,甲乙厂排放每千克氨氮在断面A的氨氮浓度增量分包为0.03mg/L,0.01mg/L。甲厂已核定的氨氮排放量为10kg/d,则乙厂可核定的最大氨氮允许排放量为()。A.10kg/d B.13.3kg/d C.15kg/d D.20kg/d

稳定排放非保守物质的某排放口位于均匀感潮河段,其浓度增量预测釆用一锥湖平维潮平均模型。 一维潮平均模型公式为已知排放口下游1Okm处浓度增量为排放口处浓度增量的50%、则排放口上游1Okm处浓度增量为排放口处浓度增量的( )。A. 37.5% B. 25% C. 12.5% D. 7.5%

河流水质预测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河流为恒定流动B:持久性污染物C:连续稳定排放D: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充分混合段E:平直、断而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拟建项目正常排放某种污染物质(比重ρ≈1)的一阶衰减系数K=0,预测下游混合均匀断面的平均浓度时,应优先采用()模式。A:三维动态B:二维动态C:一维稳态D:零维稳态

公式中的Ch是指()。A污染物排放浓度(mg/L)B水质参数的地表水的水质标准C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D河流下游污染物浓度(mg/L)

河流水质预测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河流为恒定流动B、持久性污染物C、连续稳定排放D、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充分混合段E、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单一河流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K1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20km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50%,在排放口下游40km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40km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A、70%B、75%C、80%D、85%

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上游、污水与河水混匀处、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控制断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上游、污水与河水混匀处、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河流,其排放口下游临界氧亏点断面溶解氧浓度CA与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CO相比,()。A、CACOB、CAC、CA=COD、不能确定高低

判断题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上游、污水与河水混匀处、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A对B错

单选题拟建项目正常排放某种污染物质(比重ρ≈1)的一阶衰减系数K=0,预测下游混合均匀断面的平均浓度时,应优先采用( )模式。A—维动态B二维动态C一维动态D零维动态

多选题河流水质预测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是()。A河流为恒定流动B持久性污染物C连续稳定排放D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充分混合段E平直、断面形状规则河流混合过程段

判断题控制断面用来反映某排污区(口)排放的污水对水质的影响,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上游、污水与河水混匀处、主要污染物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A对B错

填空题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E=19440m3/d,CODCr(E)=100mg/L。河流水环境参数值为:Qp=6.0 m3/s,CODCr(p)=12mg/L,Kc=0.5/d。假设污水进入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10km的某断面处,河水中的CODcr浓度是()。

单选题单一河流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K1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20km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50%,在排放口下游40km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40km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A70%B75%C80%D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