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有一次,苏格拉底问一个学生:“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学生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学生说。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学生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学生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学生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有道德,懂得道德才能做到有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请依据材料回答:(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2)上述案例中,苏格拉底采用的是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案例:有一次,苏格拉底问一个学生:“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学生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学生说。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学生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学生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学生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有道德,懂得道德才能做到有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请依据材料回答:(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2)上述案例中,苏格拉底采用的是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参考解析

解析:(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体现了教学目的的要求,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原则有: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一般来说,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只有以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②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③直观性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的规律,即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必须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其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对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④启发性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前进的。因而,只有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⑥巩固性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提出的。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但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多是未经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容易遗忘,所以,教学过程要不断地加以巩固。同时,学生若不能牢固掌握学过的基础知识,那么,进一步获得系统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品德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⑦发展性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在教学中的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阶段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性差异。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2)上述案例中,苏格拉底采用的是苏格拉底教学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苏格拉底法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相关考题:

安慰剂对照欺骗了患者,是不合乎道德的A对B错

“我孩子读初三,每次班主任要求学生捐款一定要10元以上,少于10元不收了。”这种现象属于教师的()A、道德冷漠B、道德强制C、道德欺骗

学生上课稍微分心,教师就大声斥责“XXX你给我站起来”。这种现象属于教师的()A、道德冷漠B、道德强制C、道德欺骗

注册一个与目标公司或组织相似的域名,然后建立一个欺骗网站,骗取该公司的用户的信任,以便得到这些用户的信息,这种欺骗称为()。A、ARP欺骗B、电子邮件欺骗C、Web欺骗D、ICMP路由欺骗

诚信的内涵包括()。A、真实B、信任C、不欺骗别人D、不欺骗自己

邪教教主以各种欺骗手段奸污妇女,是()A、欺骗行为B、违法犯罪C、不道德行为

学生:请问什么事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 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 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上边是苏格拉底和学生的对话,苏格拉底关于“善行”的话,表明()A、苏格拉底没有判断善恶的标准B、善恶具有相对性C、只要目的正确,恶行也可以理解D、时间按没有善行与恶行之分

安慰剂对照欺骗了患者,是不合乎道德的

学校在统计每班级救灾捐款金额,按总金额排名公布各班级名单,班主任动员学生多捐,低于5元的不收,这种现象属于教师的()A、道德缺失B、道德欺骗C、道德强制D、道德冷漠

不道德的人体实验是()A、天然实验B、自体实验C、欺骗实验D、自愿实验

问答题材料: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率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军队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肯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武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问题: (1)案例中的对话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体现了什么教学指导思想?(10分)(2)结合案例,分析此方法的优缺点。(10分)

单选题在实验中研究对象被欺骗,调查者的道德责任是()。A在研究前告知研究对象实验中将有一些欺骗性的东西,但不讲怎样欺骗B研究结束时交给研究对象一份书面材料,告诉他研究中有一些欺骗性的东西,但不描述怎样欺骗C研究结束时,书面告诉研究对象欺骗的具体内容D实验结束时,亲自告诉研究对象有关的欺骗或出示证明以使研究对象相信

单选题学校在统计每班级救灾捐款金额,按总金额排名公布各班级名单,班主任动员学生多捐,低于5元的不收,这种现象属于教师的()A道德缺失B道德欺骗C道德强制D道德冷漠

单选题“我孩子读初三,每次班主任要求学生捐款一定要10元以上,少于10元不收了。”这种现象属于教师的()A道德冷漠B道德强制C道德欺骗

单选题邪教教主以各种欺骗手段奸污妇女,是()A欺骗行为B违法犯罪C不道德行为

单选题不道德的人体实验是()A天然实验B自体实验C欺骗实验D自愿实验

问答题材料: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类?答:非正义类。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的吗?答:不能。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问: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率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的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士兵的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答:应算是正义的。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答: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仍不肯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武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答:是,这也应属于正义类。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答: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问题:(1)案例中的对话运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体现了什么教学指导思想?(10分)(2)结合案例,分析此方法的优缺点。(8分)

单选题学生上课稍微分心,教师就大声斥责“XXX你给我站起来”。这种现象属于教师的()A道德冷漠B道德强制C道德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