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垂线的Ⅰ型相对标准差时,需要先计算该垂线上各测点的Ⅰ型相对标准差。

计算垂线的Ⅰ型相对标准差时,需要先计算该垂线上各测点的Ⅰ型相对标准差。


相关考题:

相对水深0.6的测点流速为2.03m/s,五点法计算的垂线平均流速为1.98,以五点法为准,则该次测验所计算的相对水深0.6的流速系数为()。A、0.9B、1.0C、0.95D、0.98

畅流期三点法相对水深0.2、0.6、0.8的测点流速分别为0.54m/s、0.50m/s、0.12m/s,用各测点流速取等权公式计算的该垂线平均流速为()m/s。A、0.38B、0.40C、0.39D、0.41

一条垂线上测三点流速计算垂线平均流速时,应分别施测相对水深()处的流速。A、0.2B、0.4C、0.6D、0.8

断面的Ⅰ型相对标准差的计算,与该流量测次中各垂线上的测点数无关。

计算断面的Ⅰ型相对标准差时,需要先计算该流量测次中各垂线上的Ⅰ型相对标准差。

Ⅱ型误差是指因垂线上测点数不够,不能完全控制流速沿垂线的垂向分布,产生的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误差。

畅流期三点法相对水深0.2、0.6、0.8的测点流速分别为1.78m/s、1.50m/s、1.03m/s,用相对水深0.6测点流速倍权公式计算的该垂线平均流速为()m/s。A、1.43B、1.45C、1.48D、1.49

畅流期采用五点法测速时,若要利用该资料计算垂线半深流速系数,则需要插补()。A、水面流速B、相对水深0.2处的流速C、相对水深0.5处的流速D、相对水深0.6处的流速

垂线的Ⅰ型相对标准差的计算,与该垂线上的测点数无关。

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Ⅱ型误差用()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并把该值作为垂线平均流速的真值。A、五点法B、六点法C、十一点法D、多点法

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通常的步骤是()A、选择垂线并确定测点B、确定测速历时C、记录、计算时段流速D、分析资料、计算Ⅰ型误差

一条垂线上测三点流速计算垂线平均流速时,应从河底开始,分别施测0.2h、0.6h、0.8h(h为水深)处的流速。

单选题畅流期采用五点法测速时,若要利用该资料计算垂线半深流速系数,则需要插补()。A水面流速B相对水深0.2处的流速C相对水深0.5处的流速D相对水深0.6处的流速

单选题垂线的Ⅰ型相对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式中Sej(nt0)无单位,但常取()AsBm/sCs2D%

单选题断面的Ⅰ型相对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式中的表示()A测点流速历时为nt0的第J个测点的Ⅰ型相对标准差(%)B测点流速历时为nt0的第j条垂线的Ⅰ型相对标准差(%)C测点流速历时为nt0时的断面Ⅰ型相对标准差(%)D测点流速历时为nt0时的第m个流量测次的断面Ⅰ型相对标准差(%)

多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确定测点时,一般在每条测速垂线上取2~3个测点,确定测点的具体原则包括()A取两个测点,位置一般在相对水深0.2、0.8处B取3个测点,位置为相对水深0.2、0.6、0.8处C特殊情况下,仅在水面一点处开展试验D特殊情况下,仅在相对水深0.6一点处开展试验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Ⅱ型误差用()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并把该值作为垂线平均流速的真值。A五点法B六点法C十一点法D多点法

多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通常的步骤是()A选择垂线并确定测点B确定测速历时C记录、计算时段流速D分析资料、计算Ⅰ型误差

单选题Ⅱ型相对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A第i少点法试验Ⅱ型相对误差平均值,即已定系统误差(%)B第i少点法试验的Ⅱ型相对误差(%)C第i少点法试验的垂线相对平均流速的算术平均值(%)D第i少点法试验Ⅱ型相对标准差(%)

单选题Ⅱ型相对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A统计分析的试验流量测次数B试验用少点法垂线流速测验的“少点”数C统计分析的试验测速点总数D统计分析的试验垂线总数

判断题Ⅱ型误差是指因垂线上测点数不够,不能完全控制流速沿垂线的垂向分布,产生的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误差。A对B错

判断题断面的Ⅰ型相对标准差的计算,与该流量测次中各垂线上的测点数无关。A对B错

判断题计算垂线的Ⅰ型相对标准差时,需要先计算该垂线上各测点的Ⅰ型相对标准差。A对B错

判断题计算断面的Ⅰ型相对标准差时,需要先计算该流量测次中各垂线上的Ⅰ型相对标准差。A对B错

单选题相对水深0.6的测点流速为2.03m/s,五点法计算的垂线平均流速为1.98,以五点法为准,则该次测验所计算的相对水深0.6的流速系数为()。A0.9B1.0C0.95D0.98

单选题畅流期三点法相对水深0.2、0.6、0.8的测点流速分别为0.54m/s、0.50m/s、0.12m/s,用各测点流速取等权公式计算的该垂线平均流速为()m/s。A0.38B0.40C0.39D0.41

判断题垂线的Ⅰ型相对标准差的计算,与该垂线上的测点数无关。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