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通常的步骤是()A选择垂线并确定测点B确定测速历时C记录、计算时段流速D分析资料、计算Ⅰ型误差

多选题
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通常的步骤是()
A

选择垂线并确定测点

B

确定测速历时

C

记录、计算时段流速

D

分析资料、计算Ⅰ型误差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应根据已有的流速分布资料,选取试验垂线,在()上分别进行试验。A、高水位级B、中水位级C、低水位级D、枯水位级

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对一类精度的水文站,各级水位试验测次应大于()A、1次    B、2次C、3次D、5次

估算流速仪法的Ⅱ型误差时,用少点法计算的垂线平均流速除以近似真值,即可得到Ⅱ型标准误差。

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缩短最大测点流速测验历时但不保证测点时均流速精度的。

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试验次数应在()以上,并分布在高、中、低水位级。A、10次B、20次C、30次D、50次

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其测速垂线宜均匀布设,能控制断面地形和流速沿河宽分布的主要转折点,无大补大割。

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Ⅱ型误差用()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并把该值作为垂线平均流速的真值。A、五点法B、六点法C、十一点法D、多点法

简述流速仪法流量测验Ⅰ、Ⅱ、Ⅲ型误差及试验目的。

开展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时,垂线平均流速的施测方法一般采用()A、五点法B、三点法C、二点法D、二点法或一点法

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对于不同精度类别的水文站,各级水位试验测次的数量要求不同。

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通常的步骤是()A、选择垂线并确定测点B、确定测速历时C、记录、计算时段流速D、分析资料、计算Ⅰ型误差

开展断面浮标系数比测试验时,当受条件限制,浮标法测流的时间不能放在流速仪法测流时间的中间时段时,应在多次试验中的涨、落水分别交换流速仪测流和浮标法测流的先后次序,且交换的次数宜相等,以减小()提高浮标系数的精度。A、系统误差B、随机误差C、偶然误差D、随机不确定度

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确定测速历时时,在一个测速总历时内,一般应控制水位涨落变化不超过断面平均水深的()倍。A、1%~5%B、2%~5%C、2.5%~5%D、3%~5%

断面的Ⅰ型、Ⅱ型和Ⅲ型随机不确定度是流速仪法流量测验总随机不确定度的误差分量。

高洪流量测验若用流速仪法或浮标法,则其误差来源包括了流速仪法或浮标法的误差。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时,垂线平均流速的施测方法一般采用()A五点法B三点法C二点法D二点法或一点法

问答题简述流速仪法流量测验Ⅰ、Ⅱ、Ⅲ型误差及试验目的。

判断题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的一个目标,就是为了缩短最大测点流速测验历时但不保证测点时均流速精度的。A对B错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Ⅱ型误差用()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并把该值作为垂线平均流速的真值。A五点法B六点法C十一点法D多点法

判断题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其测速垂线宜均匀布设,能控制断面地形和流速沿河宽分布的主要转折点,无大补大割。A对B错

判断题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对于不同精度类别的水文站,各级水位试验测次的数量要求不同。A对B错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时,对一类精度的水文站,各级水位试验测次应大于()A1次    B2次C3次D5次

单选题开展断面浮标系数比测试验时,当受条件限制,浮标法测流的时间不能放在流速仪法测流时间的中间时段时,应在多次试验中的涨、落水分别交换流速仪测流和浮标法测流的先后次序,且交换的次数宜相等,以减小()提高浮标系数的精度。A系统误差B随机误差C偶然误差D随机不确定度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确定测速历时时,应进行长历时连续测速,每一点的测速总历时一般为()A100sB1000sC2000sD4000s

多选题流速仪法Ⅱ型误差试验,应根据已有的流速分布资料,选取试验垂线,在()上分别进行试验。A高水位级B中水位级C低水位级D枯水位级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时,对二、三类精度的水文站,测点测速历时一般为()。A100sB60sC60~50sD60~30s

判断题估算流速仪法的Ⅱ型误差时,用少点法计算的垂线平均流速除以近似真值,即可得到Ⅱ型标准误差。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