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测速历时为()时,流速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近河底处的误差也不超过±4%。A、30sB、50sC、60sD、100s

当测速历时为()时,流速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近河底处的误差也不超过±4%。

  • A、30s
  • B、50s
  • C、60s
  • D、100s

相关考题:

用流速仪测点流速时,为消除流速脉动影响,每个测点的测速历时越长越好。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均匀浮标测流时,浮标投放的有效个数应≥同级水位流速仪测速垂线数。每个浮标的运行历时应大于(),但不得小于10s。每条测速成垂线应重复施测()。两次运行历时之差,不得超过最短历时的()。

测站单个流速测点上的测速历时,有什么要求?

为了获取时均流速,消除()脉动的影响,一般采取延长测速历时的方法进行流速仪流速测验。A、水深B、流速C、流量D、含沙量

Ⅰ型误差是由于测速历时不足,不能消除流速脉动影响,引起的测点流速测验误差,一般称为测点流速的脉动误差。

利用浮杆或深水浮标测速时,每个浮标的运行历时一般应不少于20s,如深水浮标的()测点流速已大于流速仪测速下限,浮标的运行历时可适当少于20s。A、全部B、多数C、一半D、个别

流速仪流速测点上的测速历时不一定刚好为预定时间,由()时间和信号数,按流速仪流速计算公式计算流速。A、固定B、假设C、预定D、实际

用流速仪施测某点的流速,实际上是测流速仪在该点的()。A、转速B、测速历时C、摩阻常数D、脉动流速

采用水面浮标测流的测站,当采用浮标法和流速仪联合测流时,浮标应投放至流速仪测流的(),使两者测速区域相重叠。A、边界上B、边界以内C、边界以外D、全部区域

开展流速仪法Ⅲ型误差试验,对二、三类精度的水文站,在水位变幅超过0.3m时,每次试验应符合()等规定。A、水面宽大于25m时,测速垂线数为30~40条B、测速垂线宜均匀布设,能控制断面地形和流速沿河宽分布的主要转折点,无大补大割C、测点测速历时可缩短为30sD、垂线平均流速的施测方法一般采用二点法或一点法

流速仪单个流速测点上的测速历时一般采用100()。A、dB、hC、sD、ms

单个流速测点上的测速历时一般采用()秒。

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确定测速历时时,在一个测速总历时内,一般应控制水位涨落变化不超过断面平均水深的()倍。A、1%~5%B、2%~5%C、2.5%~5%D、3%~5%

用流速仪测点流速时,为消除流速脉动影响,每个测点的测速历时愈长愈好。

用流速仪施测某点的流速,实际上是测出流速仪在该点的()。A、转速B、水力螺距C、摩阻常数D、测速历时

根据HJ/T2.3-93,河流按其流速划分规模,当流速()为大河、当流速()为中河、当流速()为小河。

单选题流速仪流速测点上的测速历时不一定刚好为预定时间,由()时间和信号数,按流速仪流速计算公式计算流速。A固定B假设C预定D实际

填空题均匀浮标测流时,浮标投放的有效个数应≥同级水位流速仪测速垂线数。每个浮标的运行历时应大于(),但不得小于10s。每条测速成垂线应重复施测()。两次运行历时之差,不得超过最短历时的()。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确定测速历时时,在一个测速总历时内,一般应控制水位涨落变化不超过断面平均水深的()倍。A1%~5%B2%~5%C2.5%~5%D3%~5%

单选题当测速历时为()时,流速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3%以内,近河底处的误差也不超过±4%。A30sB50sC60sD100s

单选题使用转子式流速仪测速时,正常情况下,每个测点的测速历时一般不得低于()。A30sB50sC60sD100s

单选题利用浮杆或深水浮标测速时,每个浮标的运行历时一般应不少于20s,如深水浮标的()测点流速已大于流速仪测速下限,浮标的运行历时可适当少于20s。A全部B多数C一半D个别

填空题单个流速测点上的测速历时一般采用()秒。

判断题用流速仪测点流速时,为消除流速脉动影响,每个测点的测速历时愈长愈好。A对B错

单选题为了获取时均流速,消除()脉动的影响,一般采取延长测速历时的方法进行流速仪流速测验。A水深B流速C流量D含沙量

填空题为了消除水流脉动的影响,用流速仪测速的历时一般不应少于()。

单选题当洪水涨落变化较快时,为了不至于因测速历时过长而影响流量测验精度,允许测速历时减为()。A30sB50sC60sD100s

单选题开展流速仪法Ⅰ型误差试验确定测速历时时,应进行长历时连续测速,每一点的测速总历时一般为()A100sB1000sC2000sD40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