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测量结果,碘化银成冰阈温大致为,吸附成核为()。A、-20~-19℃B、-9~-8℃C、-16~-13℃D、-5~-3℃

根据测量结果,碘化银成冰阈温大致为,吸附成核为()。

  • A、-20~-19℃
  • B、-9~-8℃
  • C、-16~-13℃
  • D、-5~-3℃

相关考题:

某煤样Std含量为0.96﹪,其测量结果为0.98﹪,则此次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病毒核酸被包入病毒衣壳而形成核衣壳的过程为( )A.吸附B.穿入C.脱壳D.组装E.释放

皮托管防冰系统为哪些部件提供防冰功能:()A、迎角传感器B、大气总温探头C、空速探头D、以上皆是

测量误差有单位,也有符号。当测量结果大于真值时测量误差为正值,测量结果小于真值时测量误差为负值。误差还与测量结果有关,即不同的测量结果有不同的误差。

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水浸冰厚与冰厚,测量水深及气温。A、冰礁厚B、水内冰厚C、冰花厚D、冰堆厚

碘化银是一种有效的冷云催化剂,主要是因为它的成冰阈温比较高,并且能通过各种方法制成高分散的气溶胶。

碘化银的成冰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他们都是通过异质核化过程起成冰核作用的。

水由液态成固态(为雪,冰)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蒸腾。

测量腋温时,测量时间为5分钟。

不潜影溴化的结果呈现能使用的感光银盐为()A、溴化银B、氯化银C、碘化银D、氟化银E、溴化银+碘化银

冰与水(L)成平衡的自由度为2。

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测量水深及气温。A、冰花厚、水浸冰厚与冰厚B、冰花厚与冰厚C、水浸冰厚与冰厚D、冰花厚与水浸冰厚

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冰花厚、水浸冰厚与冰厚,测量()及气温。A、大气压B、湿度C、水温D、水深

病毒核酸被包入病毒衣壳而形成核衣壳的过程为()A、吸附B、穿入C、脱壳D、组装E、释放

现测得某立式金属岸罐内某种液体的平均温度为39.4℃。则下列猜测中肯定错误的是()A、液温测量了一次,测量结果为39.4℃B、液温测量了二次,各次测量结果分别为38.9℃和39.8℃C、液温测量了三次,各次测量结果分别为38.3℃、39.7℃和40.2℃D、液温测量了五次,各次测量结果分别为37.6℃、38.5℃、39.3℃、40.2℃和41.4℃

测量结果为8.579613,不确定度U为0.004,测量结果修约数应为8.580。不确定度为0.0019,测量结果修约数应为()。

吸附管后段吸附的分析物质的量为Fb,吸附管前段吸附的分析物质的量为Wf,当Wb/Wf≥()%,分析结果应注明采样管已穿透。A、5B、10C、15D、20

单选题根据测量结果,碘化银成冰阈温大致为,吸附成核为()。A-20~-19℃B-9~-8℃C-16~-13℃D-5~-3℃

多选题在对液深为12.005米的油液测量液温时,测得整罐油液的平均温度为39.4℃。下列猜测肯定错误的是()A液温测量了二次,各次测量结果分别为39.0℃和39.8℃B液温测量了三次,各次测量结果分别为38.3℃、39.7℃和40.2℃C液温测量了三次,各次测量结果分别为38.6℃、39.6℃和40.0℃D液温测量了五次,各次测量结果分别为37.6℃、38.5℃、39.3℃、40.2℃和41.4℃

判断题碘化银是一种有效的冷云催化剂,主要是因为它的成冰阈温比较高,并且能通过各种方法制成高分散的气溶胶。A对B错

单选题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水浸冰厚与冰厚,测量水深及气温。A冰礁厚B水内冰厚C冰花厚D冰堆厚

判断题碘化银的成冰机制尚不清楚,但是他们都是通过异质核化过程起成冰核作用的。A对B错

单选题冰厚测量操作程序一般为:当有积雪时,先量取冰上积雪深度,然后开凿冰孔,量取(),测量水深及气温。A冰花厚、水浸冰厚与冰厚B冰花厚与冰厚C水浸冰厚与冰厚D冰花厚与水浸冰厚

单选题病毒核酸被包入病毒衣壳而形成核衣壳的过程为()A吸附B穿入C脱壳D组装E释放

填空题测量结果为8.579613,不确定度U为0.004,测量结果修约数应为8.580。不确定度为0.0019,测量结果修约数应为()。

问答题用干冰和用碘化银催化过冷云降水的成冰机制有何不同?

单选题不潜影溴化的结果呈现能使用的感光银盐为()A溴化银B氯化银C碘化银D氟化银E溴化银+碘化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