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及完整答案
A) 连词成句(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
将所给单词连成完整、正确的句子。(单词不得重复使用,标点已给出)
86. do, like, you, Engl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 you like English?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0.5分,共30分.以下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内部控制的实质是( ).
A.控制信息
B.合理评价和控制风险
C.监督财务
D.控制内部活动
1.B【解析】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分析财务及评价手段来控制投资风险,以避免投资风险过大。
单项选择题
第31-5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公民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______,才能符合宣告死亡的条件。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解析:我国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死亡:(一)下落不明满四年的;(二)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二年的。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时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l分,共15分)
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__at my classmates' faces, I read the same excitement in their eyes.
A. Looking
B. Look
C. To look
D. Looked
A.博物
B.化学
C.物理
D.数学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卷及完整答案(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2、唐代以前,耕犁需要两头牛才能牵引,对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水田来说难以推 广使用。唐代以来,耕犁逐渐被长江下游地区的农民所接受。下列农具与此变化有关的是()A.A.B.耦犁楼车曲辕犁筒车3、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o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容许)刺举(检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单独掌握地方军政权C.单独掌握地方财政权D.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4、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4、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A.隋文帝灭掉陈朝A.隋文帝灭掉陈朝隋朝创立科举制隋朝统一度量衡D.隋朝开通大运河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义()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绘了嬴政(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7、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适者生存8、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9、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10、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11、如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L2.3.4.( )收复建康取得邸城大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B.岳飞抗金A.卫青北击匈奴C.文天祥抗元D.戚继光抗倭12、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 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这一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A.禅让制的推行B.世袭制的出现C.分封制的实行D.郡县制的推广1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先生为唐代一位著名 TOC o 1-5 h z 诗人题写的一副对联,他称颂的人物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 D.李商隐14、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褫冕。披旎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 烈。”他评价的是()A.杨坚B.李世民 C.武则夭 D.赵匡胤15、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怆、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的创作风格的主要原因是()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B.所受的教育不同C.仕途不同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16、“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17、唐朝著名的诗人有很多。有一位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的名句。后人称他为“诗 圣”。他是()A.王维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18、“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状态?()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羌族 19、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刺史20、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
选择题(共5题,每题1分,满分5分)
l (1) is a device that converts images to digital format.
A. CopierB. PrinterC. ScannerD. Display
已知,得分至少为3分的,人均2x分;得分最多为7分的,人均x分。这个班级总人数是:
第二步,设得分至少为3分的人数为y,则全班总分数=2x×y+2×5+1×3=2xy+13①;得分至少为7分的人数为y+5+3+8-2-2-4=y+8,则全班总分数=(y+8)×x+2×10+2×9+4×8=xy+8x+70②。根据①=②,化简可得xy=8x+57,则
因此,选择A选项。
已知,得分至少为3分的,人均2x分;得分最多为7分的,人均x分。这个班级总人数是:
第二步,设得分至少为3分的人数为y,则全班总分数=2x×y+2×5+1×3=2xy+13①;得分最多为7分的人数为y+5+3+8-2-2-4=y+8,则全班总分数=(y+8)×x+2×10+2×9+4×8=xy+8x+70②。根据①=②,化简可得xy=8x+57,则
因此,选择A选项。
已知,得分至少为3分的,人均2x分;得分最多为7分的,人均x分。这个班级总人数是:
第二步,设得分至少为3分的人数为y,则全班总分数=2x×y+2×5+1×3=2xy+13①;得分最多为7分的人数为y+5+3+8-2-2-4=y+8,则全班总分数=(y+8)×x+2×10+2×9+4×8=xy+8x+70②。根据①=②,化简可得xy=8x+57,则
因此,选择A选项。
已知,得分至少为3分的,人均2x分;得分最多为7分的,人均x分。这个班级总人数是:
第二步,设得分至少为3分的人数为y,则全班总分数=2x×y+2×5+1×3=2xy+13①;得分最多为7分的人数为y+5+3+8-2-2-4=y+8,则全班总分数=(y+8)×x+2×10+2×9+4×8=xy+8x+70②。根据①=②,化简可得xy=8x+57,则
因此,选择A选项。
相关考题:
- 单选题药材横切面最外为后生皮层的药材是()A大黄B苍术C川乌D石菖蒲E麦冬
- 多选题枳壳的性状特征()A为半圆球形,翻口似盆状B外表绿褐色,密被多数凹点状油室C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内有种子数粒D质坚硬,不易折断E味苦而后微酸
- 常规肺部摄影正确的呼吸方式是()A、平静呼吸B、平静呼吸屏气C、深吸气末屏气D、深呼气末屏气E、缓慢连续呼吸
- 简述GraVes病的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 由于工程量的变更,且实际发生了额外的费用损失,承包人该如何处理?
- 关于胶片特性曲线叙述正确的是()A、产生反转是由于曝光不足所致B、为线性C、胶片感光速度越快初感点越高D、直线部密度与曝光量成反比E、可表示感光材料的特性
- 预算定额编制的依据有()。A、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制度与规定B、现行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技术规程C、施工定额D、施工图纸E、有关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等的资料
- 装饰工程的满堂脚手架工程量计算中,基本层高度范围是()。A、2.2~3.0mB、3.0~3.3mC、3.3~3.6mD、3.6~5.2m
- 关于实心砖墙工程量的计算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什么?()A、外墙长度按中心线计算B、内墙长度按净长线计算C、应扣除门窗洞口所占体积D、扣除梁头、板头所占体积E、凸出墙面的砖垛并入墙体体积
- 单选题药材阳春砂的主产地是()A广东B云南、四川等省C海南D江西、四川、湖北等省E印尼、马来西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