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0岁。肝硬化病史10年,以大量腹水3个月来诊。肝脾触诊应采用哪种方法()。A、单手触诊法B、双手触诊法C、滑动触诊法D、钩指触诊法E、冲击触诊法

男性,50岁。肝硬化病史10年,以大量腹水3个月来诊。肝脾触诊应采用哪种方法()。

  • A、单手触诊法
  • B、双手触诊法
  • C、滑动触诊法
  • D、钩指触诊法
  • E、冲击触诊法

相关考题:

大量腹水时,肝脾或包块难以触及可采用()A.深压触诊法B.冲击触诊法C.双手触诊法D.浅部触诊法E.深部滑行触诊法

用于大量腹水时肝脾及腹腔包块检查的是A.双手触诊法B.深部滑行触诊法C.深压触诊法D.冲击触诊法E.浅部触诊法

适于大量腹水时检查肝脾的是A、深部滑行触诊B、深压触诊C、双手触诊D、冲击触诊E、浅部触诊;上述检查法适于下列哪项检查

关于触诊方法:冲击触诊A.胃肠病变B.肝、脾C.阑尾压痛点D.大量腹水时肝、脾触诊E.关节

大量腹水时检查肝、脾A.深部滑行触诊B.双合诊C.深压(插)触诊D.冲击触诊E.浅部触诊检查下列疾病宜采用

(129~130题共用备选答案)A.深部滑行触诊B.深压触诊C.双手触诊D.冲击触诊E.浅部触诊上述检查法适于下列哪项检查适于大量腹水时检查肝脾的是

肝硬化患者,出现肾衰竭,应首先考虑的原因是A.脾功能亢进B.大量腹水C.感染S 肝硬化患者,出现肾衰竭,应首先考虑的原因是A.脾功能亢进B.大量腹水C.感染D.肝肾综合征E.上消化道出血

男性,50岁。肝硬化病史10年,以大量腹水3个月来诊。肝脾触诊应采用哪种方法A.单手触诊法B.双手触诊法C.滑动触诊法D.钩指触诊法E.冲击触诊法

上述检查法适于下列哪项检查A.深部滑行触诊B.深压触诊C.双手触诊D.冲击触诊E.浅部触诊适于大量腹水时检查肝脾

男性,48岁,乙型肝炎病史10年,因乏力、低热、腹胀、少尿,来院就诊。检查发现巩膜黄染,腹部膨隆,有大量腹水存在。超声显像见肝略缩小,脾大,肝硬化结节形成,门静脉和脾静脉增宽。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A、肝大、脾大、脾亢、腹水B、脾大、脾亢、呕血、腹水C、肝大、脾大、腹水、黑便D、脾大、脾亢、黄疸、腹水E、肝大、黄疸、呕血、肝衰竭

患者,男性,48岁,有肝硬化病史8年,6个月来出现腹水。4天前开始解黑便,今天因淡漠少言、反应迟钝就诊,怀疑有肝性脑病可能。该患者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最可能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上消化道出血B、疼痛C、摄入大量高蛋白质饮食D、大量放腹水E、感染

有关冲击触诊法,正确的是()A、又称浮沉触诊法B、用于评估反跳痛C、操作时避免用力过猛D、用于评估大量腹水E、用于评估大量腹水时肝脾难以触及者

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检查肝脏时应采用下列哪种触诊法()A、冲击触诊法B、钩指触诊法C、双手触诊法D、浅部触诊法E、深压触诊法

男性,48岁,乙型肝炎病史10年,因乏力、低热、腹胀、少尿来院就诊,检查发现巩膜黄染,腹部膨隆,有大量腹水存在。肝略缩小,脾大,超声显像见肝内纤维增生,肝硬化结节形成,门静脉和脾静脉增宽,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列哪项指标不能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A、重度黄疸B、转氨酶明显提高C、白蛋白明显降低D、大量腹水E、扑翼样震颤

大量腹水时检查肝、脾()A、深部滑行触诊B、双合诊C、深压(插)触诊D、冲击触诊E、浅部触诊检查下列疾病宜采用

配伍题适于大量腹水时检查肝脾()。|适于检查腹腔深部包块()。A深部滑行触诊B深压触诊C双手触诊D冲击触诊E浅部触诊

单选题肝硬化大量腹水患者,检查肝脏时应采用下列哪种触诊法()A冲击触诊法B钩指触诊法C双手触诊法D浅部触诊法E深压触诊法

单选题男性,48岁,乙型肝炎病史10年,因乏力、低热、腹胀、少尿来院就诊,检查发现巩膜黄染,腹部膨隆,有大量腹水存在。肝略缩小,脾大,超声显像见肝内纤维增生,肝硬化结节形成,门静脉和脾静脉增宽,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列哪项指标不能提示肝功能严重损害()A重度黄疸B转氨酶明显提高C白蛋白明显降低D大量腹水E扑翼样震颤

单选题男性,50岁。肝硬化病史10年,以大量腹水3个月来诊。肝脾触诊应采用哪种方法()。A单手触诊法B双手触诊法C滑动触诊法D钩指触诊法E冲击触诊法

单选题大量腹水时检查肝、脾()A深部滑行触诊B双合诊C深压(插)触诊D冲击触诊E浅部触诊检查下列疾病宜采用

单选题患者,男性,48岁,有肝硬化病史8年,6个月来出现腹水。4天前开始解黑便,今天因淡漠少言、反应迟钝就诊,怀疑有肝性脑病可能。该患者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最可能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上消化道出血B疼痛C摄入大量高蛋白质饮食D大量放腹水E感染

单选题患者,男,50岁。肝硬化病史10年,以大量腹水3个月来诊。肝脾触诊应采用的方法是(  )。A单手触诊法B双手触诊法C滑动触诊法D钩指触诊法E冲击触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