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亚硝基二磺酸钾溶液中加入饱和KCl溶液并充分搅拌,可以析出晶体。

4、在亚硝基二磺酸钾溶液中加入饱和KCl溶液并充分搅拌,可以析出晶体。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

相关考题:

50℃时,将40g该物质加入到l00g水中,搅拌后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20℃时可析出晶体____________________g

在20℃时,把甲、乙各10g固体分别加入到两个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所得甲溶液为24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若将温度都升高到30℃,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5 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在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晶体,则()。 A、晶体质量减少B、溶液浓度增大C、溶液中晶体的质量不变D、溶解速度为0

将高温饱和硝酸钠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经过滤所得滤液是( )。A.水B.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D.硝酸钠晶体

在20℃时,将4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请填写下列空白:(1)所得溶液是20℃时硝酸钾的__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3)所得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前出示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PPT图片,并提问学生有什么区别,进而得到形状不同,再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用盐晶体是怎么从海水中分离提炼出来的吗?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新课——《物质的分离》。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食盐晶体的析出(1)活动前播放关于晒盐的视频,晒盐的原理是什么呢?(2)活动中观察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果。(学生小组讨论,总结)(3)活动后总结: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活动二:简单观察硫酸铜晶体(1)活动前除了蒸发能析出晶体,还有没有别的方式能析出晶体?它的原理又是什么?两者有什么联系?(2)活动中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仔细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学生做实验,并结合教材思考原理得出结论)(3)活动后总结: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也可得到晶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环节三:巩固提高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硝酸钾溶液采用哪种析出晶体方式析出硝酸钾?(冷却热饱和溶液)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开放性作业:把身边的物质如白砂糖或者食盐等配成溶液,找到适合它们的析出晶体方式,并用小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下堂课一起交流。【板书设计】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回答】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开始不断溶解,后来就不再溶解。【教师引导】为什么不断加入糖之后,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接下来就探究“饱和溶液”的内容。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部分溶解。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未溶解的氯化钠继续溶解。【教师引导】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教师引导】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回答】加热烧杯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也全部溶解。待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如何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学生回答】①加入溶质;②降温。【教师引导】如何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学生回答】①增加溶剂;②升温。【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环节三:巩固提高1.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答案】AC。环节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板书设计】

一般来说,热的饱和溶液冷却速度和搅拌速度过快,析出的晶体颗粒较小。

析碘过程碘从溶液中析出可分为()A、过饱和溶液的形成B、晶核的生成C、晶体的成长D、加入晶种

下列方法可以加快石膏凝固,除了()A、搅拌时间长B、搅拌速度快C、粉水比例大D、加入硫酸钾溶液E、加入硼砂溶液

在亚汞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钠溶液析出()色的沉淀,其是()

在磷酸二氢钠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析出白色AgH2PO4B、析出黄色Ag2HPO4沉淀C、析出黄色Ag3PO4沉淀D、不析出沉淀

以下物质从从70℃降低到50℃,不析出结晶的是()。A、饱和KBr溶液B、饱和Na2SO4溶液C、饱和KNO3溶液D、饱和KCl溶液

已知KCl在20℃时的溶解度为34g,现将200g在20℃制成KCl饱和溶液加热。当水分蒸发掉50g后,又使溶液重新冷却至20℃,问冷却后可析出多少gKCl?

甘汞电极的内部通常装有一定数量的(),且要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补充。A、KCl溶液B、NaCl溶液C、饱和KCl溶液

计算题:将156.2g100℃的饱和KCl溶液冷却至0℃,可析出多少克KCl晶体?已知KCl的溶解度100℃为56.2g,0℃为28.2g。

将高温饱和氯化钠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经过滤所得的溶液是()。A、水B、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D、氯化钠晶体

计算题:在80℃时,KCl的溶解度为51克,那么在80℃时,100克KCl饱和溶液中溶解了多少克KCl?若该溶液蒸发掉10g水,将有多少克晶体析出?此时溶液百分比浓度为多少?

如果使溶质A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则不能采取的方法为()。A、蒸发溶剂B、冷却溶液C、加入少量AD、增大压强

将高温饱和硝酸钠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经过滤所得的滤液是()。A、水B、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D、硝酸钠晶体

在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如果将温度降低,则此溶液()A、一定析出物质或晶体B、不析出物质但仍为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D、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下列变化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析出B、皮肤不慎沾上浓硝酸而呈黄色C、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析出D、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植物种子

在粗皂苷乙醇溶液中,加过量饱和中性醋酸铅溶液,可使()沉淀,滤液中加入饱和碱式醋酸铅,()又能沉淀析出。

将高温饱和硝酸钠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经过滤所得滤液是()。A、水B、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D、硝酸钠晶体

单选题将高温饱和硝酸钠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经过滤所得滤液是()。A水B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D硝酸钠晶体

判断题在过饱和溶液中,晶体能自发地析出。A对B错

判断题一般来说,热的饱和溶液冷却速度和搅拌速度过快,析出的晶体颗粒较小。A对B错

单选题在某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如果将温度降低,则此溶液()A一定析出物质或晶体B不析出物质但仍为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D不一定是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