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拱隧道地表下沉横断面上一般布置( )个测点,两测点的间距为2~5m。A.1-5B.5-7C.7-11D.11-15

连拱隧道地表下沉横断面上一般布置( )个测点,两测点的间距为2~5m。

A.1-5
B.5-7
C.7-11
D.11-15

参考解析

解析:单洞隧道每个量测断面的测点不少于5个,连拱隧道每个量测断面测点不少于7个,量测断面测点布置如图14-6所示。横向布置间距为2~5m,一般布置7~11个测点,隧道中线附近较密。小净距隧道、四车道大断面隧道,根据情况适当加密。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

相关考题:

某隧道洞内温度变化较大,拱顶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前视标尺为吊挂在拱顶测点的钢钢挂尺,后视标尺为放置在稳定衬砌上工作基点上的钢钢尺;净空变化(周边收敛)量测采用数显收敛计测量,初次观测拱顶下沉读数,前视为4120.55mm,后视为1079.45mm,收敛计读数三次分别为10388.26mm、10388.30mm、10388.28mm;第二次观测拱顶下沉读数,前视为4118.56mm,后视为1081.11mm,收敛计读数三次分别为10387.99mm、10388.12mm、10388.07mm。试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4)下列关于隧道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周边收敛)量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应与净空变化(周边收敛)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B.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周边收敛)测试精度可为1~2mmC.Ⅳ级围岩布设间距为5~10mD.Ⅳ级围岩布设间距为10~30mE.拱顶下沉在每个断面的隧道拱顶布设1~3个测点,测点横向间距2~3m

采用杆式多点位移计量测洞内围岩内部位移,表述正确的有( )。A.每代表性地段布置1~2个检测断面B.采用多点位移计量测时,在选定的量测断面,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分别在拱顶、拱腰和边墙部位布置5个深孔、连拱隧道钻6个深孔,也可在隧道较敏感位置布置钻孔。C.位移计可用药包锚固剂锚固D.每个测点连续测量3次E.多点位移计量测待锚固材料强度达到80%以后即可测取初始读数

隧道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监控断面的位置应相同,断面埋设和数据测读应满足( )等要求。A.每5~50m设一个断面B.断面布置间距一般不大于2倍开挖洞径或20mC.开挖后24h内埋设测点D.在每个量测断面的隧道拱顶布设1~3个测点,测点横向间距2~3mE.周边收敛每次测读2次数据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宜为(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A.1~2mB.2~4mC.1~3mD.2~5m

隧道监控量测项目不同断面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位置,测点应尽量对称布置。( )

地表下沉横断面上一般布置( )个测点,两测点的间距为2~5m。A:1-5B:5-7C:7-11D:11-15

某隧道洞内温度变化较大,拱顶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前视标尺为吊挂在拱顶测点的钢钢挂尺,后视标尺为放置在稳定衬砌上工作基点上的钢钢尺;净空变化(周边收敛)量测采用数显收敛计测量,初次观测拱顶下沉读数,前视为4120.55mm,后视为1079.45mm,收敛计读数三次分别为10388.26mm、10388.30mm、10388.28mm;第二次观测拱顶下沉读数,前视为4118.56mm,后视为1081.11mm,收敛计读数三次分别为10387.99mm、10388.12mm、10388.07mm。试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4)下列关于隧道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周边收敛)量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拱顶下沉测点原则上应与净空变化(周边收敛)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B、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周边收敛)测试精度可为1~2mmC、I√级围岩布设间距为5~10mC、I√级围岩布设间距为5~10mD、在每个断面的隧道拱顶布设1~3个测点,测点横向间距2~3m

某隧道洞内温度变化较大,拱顶下沉采用精密水准仪测量,前视标尺为吊挂在拱顶测点的铟钢挂尺,后视标尺为放置在稳定衬砌上上作基点上的铟钢尺;周边收敛量测采用数显收敛计测量,初次观测拱顶下沉读数,前视为4120.55mm,后视为1079.45mm,收敛计读数三次分别为10388.26mm、10388.30mm、10388.28mm;第二次观测拱顶下沉读数,前视为4118.56mm,后视为1081.llmm,收敛计读数三次分别为10387.99mm、10388.12mm、10388.07mm。试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4)下列关于隧道拱顶下沉、周边收敛量测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拱顶下沉测点应与净空变化(周边收敛)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B.拱项下沉、周边收敛测试精度可为1~2mmC.Ⅳ级围岩布设间距为5~10mD.在每个断面的隧道拱顶布设1~3个测点,测点横向间距2~3m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宜为(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A:1~2mB:2~4mC:1~3mD:2~5m

规范规定,量测圆形断面上的应力,一般至少要布置()测点。A、2个;B、3个;C、4个;D、5个。

隧道拱顶下沉测点与净空变化测点布置要求。

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为().A、洞内外观察B、水平净空变化量测C、浅埋隧道地表下沉量测D、拱顶下沉量测

以下关于拔出法的测点布置,正确的是()。A、按单个构件检测时,只需在构件上布置3个测点B、相邻两测点的间距不应小于200mmC、测点部位的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80mmD、测点应避开接缝、蜂窝、麻面部位以及钢筋和预埋件

拱顶下沉点原则上设置在()附近,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原则上应布置在()上。

横断面测量隧道限界,起拱线以上拱部左右两侧的测点圆心角应不大于()。A、10°B、20°C、30°D、40°

隧道周边位移监控量测,一般在每个断面应布置()测点。A、2个B、2~3对C、1对D、3个

某隧道拱顶下沉用水平仪量测,水平仪的前视标尺为吊挂在拱顶测点上的钢尺,后视标尺为固定在衬砌上的标杆。 初次观测读数:前视1120mm,后视1080mm; 二次观测读数:前视1100mm,后视1070mm。 试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述问题:隧道拱顶下沉量测的要求是()A、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间距、量测频率、初读数的测取等同收敛量测B、每个断面布置1个测点,测点设在拱顶中心或其附近C、量测时间应延续到拱顶下沉稳定后D、用水准仪量测精度为±0.Imm

量测结构构件应变时,测点布置应符合:对受弯构件()。A、应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沿截面高度布置测点,每个截面不宜少于2个B、应在弯矩最大的截面上沿截面高度布置测点,每个截面不宜少于3个C、当需要量测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时,布置测点数不宜少于4个D、当需要量测沿截面高度的应变分布规律时,布置测点数不宜少于5个

量测结构构件应变时,测点布置应符合:对偏心受力构件,()。A、量测截面上测点不应少于2个B、量测截面上测点不应少于5个C、如需量测截面应变分布规律时,测点布置应与轴心受力构件相同D、如需量测截面应变分布规律时,测点布置应与受弯构件相同

地表下沉量测时,测点的布设沿横向应该是隧道中线附近密集,远离隧道中线处稀疏,并至少布置11个测点。

问答题隧道拱顶下沉测点与净空变化测点布置要求。

单选题横断面测量中的测点,由轨面至起拱线间,左右两侧的测点高度间距应不大于();隧道起拱线以上拱部左右两侧的测点圆心角应不大于10°。定点间有突出的控制点应加测补点。A200mmB100mmC400mmD300mm

单选题隧道周边位移监控量测,一般在每个断面应布置()测点。A2个B2~3对C1对D3个

单选题坝基渗流压力观测横断面上的测点布置,应根据建筑物地下轮廓形状、坝基地质条件、以及防渗和排水型式等确定,一般每个断面上的测点不少于()个A2B3C4D5

多选题以下关于拔出法的测点布置,正确的是()。A按单个构件检测时,只需在构件上布置3个测点B相邻两测点的间距不应小于200mmC测点部位的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80mmD测点应避开接缝、蜂窝、麻面部位以及钢筋和预埋件

多选题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为().A洞内外观察B水平净空变化量测C浅埋隧道地表下沉量测D拱顶下沉量测

判断题地表下沉量测时,测点的布设沿横向应该是隧道中线附近密集,远离隧道中线处稀疏,并至少布置11个测点。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