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它不畏严寒,不畏酷暑”“竹子对人无所求—一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一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们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教师看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给出了一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由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
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亮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它不畏严寒,不畏酷暑”“竹子对人无所求—一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一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尖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们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


参考解析

解析:(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全面发展的。教师通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启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独特的人。教师以“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将学生看作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答案】
教师的行为符合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值得我们借鉴。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材料中,教师针对学生听不懂国画,主动改进教学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
(2)教师要关怀学生。材料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竹子的形态,进而得出竹子的品格,促进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行程。
(3)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针对竹子,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评价,说明学生之间个性不同,材料中的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4)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材料中学生最一开始并不懂国画,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对国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取得了各方面的进步。

相关考题:

"说课”有"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之分。实际上,"课前说课”乃是对()的评价,"课后说课”则主要是对的评价,当然也涉及到对前者的评价。 A:教师教学学生学习B:学生学习教师教学C:教学设计教学操作(教学实施)D:教学操作(教学实施)教学设计

教学情境的作用是()。 A、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情感体验B、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C、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D、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

荣获第62届美国年度国家教师大奖的瑞贝卡,在颁奖大会上说:“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应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应用技巧、爱心、知识去引导他们、感化他们,去实现这一切。”教师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A.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中学生的认识、兴趣、注意力等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寻求与学生学习的共鸣点,贴近生活进行教学B.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做“铺路石”,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切有利的平台,使他们在这平台上能充分体现出自己学习的价值和成果C.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发展做出努力D.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无论是教学手段还是教学活动都要从教学内容角度出发

某学校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达标课教研活动,听课的人员有同组教师及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下表是某一位听课教师总结的观察叙述式记录表,请根据听课教师的记录表回答问题。这位新教师自己作课堂小结,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方面,你对这位新教师有何建议?()A.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主体性B.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性C.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主体性D.组织师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性

以下是某教师上《独特的韵味——中国画》一课的教学片段:(1)教师利用PPT播放一系列中国画作品请学生欣赏,并且在学生欣赏结束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2)教师讲述中国国画的发展历史。(3)学生欣赏名家的国画作品,并且针对几幅重点作品进行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体会。(4)展示油画作品与中国画作品,进行对比鉴赏,并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谈谈不同画种各自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不同的感受。问题:结合案例分析本节课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请阅读下列材料:“翻转课堂”将知识的学习安排在课前,知识的内化和拓展安排到课堂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课前学生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反思,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同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困惑;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复杂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运用和拓展;学生交流分享,深度参与学习。本节课的设计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Flash引导动画制作》,此前学生学习了物体的动作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但动作补间动画基本上是沿着直线运动的。通过本节课引导动画制作的学习。学生可制作物体沿任意路径运动的动画。预设资源:(1)课前:微视频(约5分钟),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引导动画;从创建引导层、绘制引导线到制作引导动画,再现了“蝶恋花”引导动画制作的实现过程。(2)课堂:多媒体课件、作品素材学习方法: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用时:1课时(45分钟)依据上述材料,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完成下列任务。(1)设计本节课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任务要求:有利于达成目标;覆盖知识点。(2)设计本节课的课堂教与学活动的主要环节。

教学《雷雨》后,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深意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C.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

阅读《土地的誓言》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分享感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从父辈到自己,从抗战到现实,角度多样,感情真挚,学生发出了共同的心声:勿忘国耻,发愤图强,为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而努力学习。第六个环节为课堂小结,全班齐唱国歌,表达爱国情感,雄壮高昂的国歌在教室中回荡。学生们高亢的歌声、激动的面庞展示着他们振奋的内心。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五个环节渗透了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理念B.第六个环节营造的情境,增强了学生情感的共鸣C.两个环节表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内容D.两个环节说明教师具备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意境,播放了大海和油菜花组合的图片,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恰当的是( )。A、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B、图片呈现了真实场景、妨碍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内涵C、再现了诗歌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与作品的意境相符,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师为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意境,播放了大海和油菜花组合的图片,对这一教学资源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B.图片呈现了真实场景,妨碍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内涵C.再现了诗歌意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与作品的意境相符,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初中音乐欣赏课《卡门序曲》中,教师由情境创设法引入本节课主题《卡门序曲》,和学生一起将音乐完整地聆听2遍,并介绍了音乐背景和曲式结构,并请学生一起学习了西班牙舞蹈,留下开放作业,请学生回家之后聆听其他乐章。上述案例当中,教师的课程当中缺少了( )环节。A.分段欣赏音乐,关注音乐主题B.新课导人C.把握整体风格,扩展延伸D.完整聆听音乐,体会情绪与结构

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课堂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A对B错

刘金玉校长提出了好课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A、教学目标明确B、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实现高效率C、课堂问题有一定的深度D、教师从学情出发、从学生需求出发E、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将教学内容编辑在课件中,放映给学生学习,属于哪种教与学的活动()。A、教师讲解,学生接受B、教师置境,学生体验C、教师引导,学生探究D、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以下是新课程实施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您认为不合理的是()。A、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使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体现现代化的教学理念B、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C、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D、教师要重视教学样式的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

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教师的提问,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复述,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这是课堂总结( )的体现。A、图表法B、呼应法C、复述法D、比较法

在学习古诗《乡村四月》的课堂上,赏析“景”时,以下教学方法中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恰当的是()A、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如何。B、教师逐句讲解都写了哪些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C、教师适当补充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意境。D、请学生想象描述景象。

案例:某市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师,在进行“设计”教材中《视觉传达》单元第三课《我怎么没想到》的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运用教学课件与学生共同欣赏讨论了大量经典平面广告作品之后,学生们热情很高,于是,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安排了大量课时让学生进行创造练习。在教室中完成几幅手绘剪贴的作品之后,学生要求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创造,教师因此感到很为难:从学校的硬件设施、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条件都是具备的,可是这位美术教师对Photoshop软件很不熟悉,对其他可替代的软件更不熟悉。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不太有经验的老师也会有许多的窍门,很自然地以其他的理由拒绝学生的要求,不用暴露自己不会的事实。或者找时间自己学会了,再让学生用电脑制作,如果没时间学,就算了。而这位美术教师则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习的契机,不容错过。当时他在难点处理中提出的解决办法是:请教授电脑课的教师进行技术支援。而最后,因为教授电脑课的教师不能出席,这个难题最后的实际处理情况是:由两位学生作软件技术指导,这位美术教师作设计顾问。课后,同学们普遍认为通过共同讨论、互相支援的方式解决难题,让人感到轻松有趣,而且也很有收获。而美术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用同学们喜欢用的一个词简单概括,那就是:加分!问题:结合案例评价该高中教师。

某教师在阅读叶圣陶先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句话后,采取了如下教学实施,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内涵B、教学环节故意设错,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C、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D、范读文本后讲解朗读技巧,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设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具体分析课文的语言和技巧B、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C、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D、两道小题的设计有重点、有层次,体现了教师巧妙的构思

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正确的是()。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放了一段腰鼓舞蹈的影片,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对该教师运用的多媒体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A、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B、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C、多媒体会占用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D、多媒体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激发学生兴趣

判断题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随机出现的教师预期之外的超出预设方案的课堂影响课堂氛围、师生思路及行为的即时信息。A对B错

单选题教师将教学内容编辑在课件中,放映给学生学习,属于哪种教与学的活动()A教师讲解,学生接受B教师置境,学生体验C教师引导,学生探究D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单选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或教师的提问,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复述,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学了什么内容。这是课堂总结( )的体现。A图表法B呼应法C复述法D比较法

单选题某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不要求学生预习,而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并欣赏一幅幅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最后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以下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方式的评价,不恰当的是()。A教师忽略了多媒体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的内容服务的这一特点,其设计不当B过多欣赏图片,以多媒体展示代替学生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C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想象,使其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D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问答题材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导学生欣赏几幅字画,其中有一幅是郑板桥的“丝竹图”。可是课堂上许多学生说不懂国画,谈不出体会,课堂出现了冷场。 教师看到这情况,立即调整了教学思路,不再要求学生谈体会,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竹子入手来引导他们打开思路。教师结出了个学习任务“由竹子所想到的......”,并要求学生自竹子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想象,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发言变得十分踊跃。 学生说:“竹子的外形没有牡丹花那么华贵,它朴实无华。”“竹子中空外直,好像人的品格——谦虚,正直。”“由竹子的挺拔想到人的高风高节。”“竹子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说明他不畏严寒,不畏酷暑。”“竹子对人无所求——不需灌溉,不需施肥,给予人的却很多——竹笋,竹竿,竹叶各有其用处。”还有的学生引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有人华而不实。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各抒己见。说完了竹子再来看画,学生对这幅画就有了理解与看法,发言更加热烈,在发言中,学生中谈竹子,谈画,既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使学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课后教师对这次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 问题: 请结合材料,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该教师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