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利用三个验潮站(或定点站)对其控制区域进行水位改正时,水位改正可分为()。A:单站水位改正B:双站水位改正C:分带内插法水位改正D:时差法水位改正E:解析模拟法水位改正

当利用三个验潮站(或定点站)对其控制区域进行水位改正时,水位改正可分为()。

A:单站水位改正
B:双站水位改正
C:分带内插法水位改正
D:时差法水位改正
E:解析模拟法水位改正

参考解析

解析:A、B不符合题意,现行《海道测量规范》(GB12327—1999)规定,当利用三个验潮站(或定点站)对其控制区域进行水位改正时,可使用时差法、分带内插法或解析模拟法。故选CDE。

相关考题:

水位改正可根据验潮站的布设及控制范围,分为()。A:单站改正B:双站改正C:多站改正D:三站改正E:分时法改正

水位观测时,海上定点验潮站可采用水位计或回声测深仪。水位计观测误差应不大于()。A:±2cmB:±5cmC:±1.5cmD:±1cm

水位观测时,沿岸验潮站采用自记验潮仪、便携式验潮仪、水尺,其观测误差不得大于()。A:±2cmB:±2.5cmC:±1.5cmD:±1cm

临时验潮站在水深测量时设置,至少应与长期站或短期站在大潮期间同步观测水位()天,主要用于深度测量时进行水位改正。A1B2C3D4

验潮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各验潮站的多年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各分潮的调和常数;此外,验潮目的还需要获得()A水位改正数B声速改正C最低潮面D最高潮面

采用自记验潮仪、便携式验潮仪和水尺等设备的沿岸验潮站进行水位观测,其观测误差不得大于()。A、1CmB、2CmC、5CmD、10Cm

水位改正可根据验潮站的布设及控制范围,分为()。A、一个站水位改正B、两个站水位改正C、三个站水位改正D、多个站水位改正E、时差法水位改正

()的平均海面,可以从邻近的长期验潮站用同步改正法获得A、短期验潮站B、临时验潮站C、海上定点验潮站D、长期验潮站

验潮的主要目的是()。A、计算深度基准和调和常数B、获得验潮站平均海水面高度C、掌握潮汐变化规律D、进行测深水位改正E、进行海洋重力测量

()的平均海面,一般从邻近的长期验潮站用几何水准测量法转测获得。A、短期验潮站B、临时验潮站C、海上定点验潮站D、长期验潮站

验潮站可分为()。A、长期验潮站B、短期验潮站C、临时验潮站D、海上定点验潮站

临时验潮站在水深测量时设置,至少应与长期站或短期站在大潮期间同步观测水位()天,主要用于深度测量时进行水位改正。A、1B、2C、3D、4

进行水位订正时,当水尺零点高程变动大于1cm时,需确定水尺零点高程变动的时间,可绘制()逐时水位过程线或相关线比较分析确定。A、本站与上游站B、本站与下游站C、上、下游站D、本站与上、下游站

水位相关曲线法插补缺测水位,是利用点绘的()水位相关线,进行缺测水位的插补。A、本站B、上游站C、下游站D、同河邻站与本站

水位过程线法插补缺测水位,是利用同河()水位过程线大致相似的特性,进行缺测水位插补的方法。A、本站与邻站B、本站C、上游站D、下游站

在沿海建立的验潮站是进行()观测的。A、海流B、潮流C、潮汐D、水位

内河及湖泊一般不采用验潮站平均水位作为()。

多选题()的平均海面,一般从邻近的长期验潮站用几何水准测量法转测获得。A短期验潮站B临时验潮站C海上定点验潮站D长期验潮站

单选题在沿海建立的验潮站是进行()观测的。A海流B潮流C潮汐D水位

单选题海上定点验潮站采用水位计或回声测深仪,水位计观测误差不大于( )。A2cmB3cmC5cmD8cm

多选题验潮的主要目的是()。A计算深度基准和调和常数B获得验潮站平均海水面高度C掌握潮汐变化规律D进行测深水位改正E进行海洋重力测量

填空题内河及湖泊一般不采用验潮站平均水位作为()。

单选题进行水位订正时,当水尺零点高程变动大于1cm时,需确定水尺零点高程变动的时间,可绘制()逐时水位过程线或相关线比较分析确定。A本站与上游站B本站与下游站C上、下游站D本站与上、下游站

多选题验潮站可分为()。A长期验潮站B短期验潮站C临时验潮站D海上定点验潮站

多选题()的平均海面,可以从邻近的长期验潮站用同步改正法获得A短期验潮站B临时验潮站C海上定点验潮站D长期验潮站

多选题水位改正可根据验潮站的布设及控制范围,分为()。A一个站水位改正B两个站水位改正C三个站水位改正D多个站水位改正E时差法水位改正

单选题验潮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各验潮站的多年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各分潮的调和常数;此外,验潮目的还需要获得()A水位改正数B声速改正C最低潮面D最高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