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生态足迹(5分)

名词解释——生态足迹(5分)


参考答案和解析
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容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它显示在现有技术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具备多少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的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的自然、资本和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就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生态足迹又可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

相关考题:

根据足迹的搭配关系足迹可分为()。 A.立体足迹B.单个足迹C.平面足迹D.成趟足迹.

生态足迹 名词解释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生态系统)吸纳,并以生物生产性土地(或水域)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B.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C.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D.日本每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

背景:西南某市是一座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发达,土壤肥沃,具有成熟的耕作种植体系。该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应用生态足迹法测算其2017 年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的水平,评估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表4-7 生态足迹核算指标表 本案例中均衡因子采用《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中的相关数据,分别为:耕地2.39,草地0.51,林地1.25,水域0.41,建设用地2.39,化石能源土地1.25。  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1.66,草地0.19,林地1.1,水域0.2,建设用地2.8,化石能源地为0。 【问题】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模型的特点是什么?

什么是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法中将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划分的六类分别是什么?

请简述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

汗液赤足迹是()。A、平面足迹B、有色足迹C、无色足迹D、无色减层足迹

汗液足迹是()。A、加层平面足迹B、减层平面足迹C、立体足迹D、混合足迹

生态足迹分析法会对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体面积在地球上的位置进行区分。

名词解释题DNAfootprintingDNA足迹

名词解释题生态足迹

问答题请简述生态足迹的概念。

判断题生态足迹分析法会对生态系统提供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体面积在地球上的位置进行区分。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