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西南某市是一座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发达,土壤肥沃,具有成熟的耕作种植体系。该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应用生态足迹法测算其2017 年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的水平,评估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表4-7 生态足迹核算指标表 本案例中均衡因子采用《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中的相关数据,分别为:耕地2.39,草地0.51,林地1.25,水域0.41,建设用地2.39,化石能源土地1.25。 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1.66,草地0.19,林地1.1,水域0.2,建设用地2.8,化石能源地为0。 【问题】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背景:西南某市是一座重工业为主的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工业体系发达,土壤肥沃,具有成熟的耕作种植体系。
该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应用生态足迹法测算其2017 年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的水平,评估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表4-7 生态足迹核算指标表
本案例中均衡因子采用《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中的相关数据,分别为:耕地2.39,草地0.51,林
地1.25,水域0.41,建设用地2.39,化石能源土地1.25。
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1.66,草地0.19,林地1.1,水域0.2,建设用地2.8,化石能源地为0。
【问题】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该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在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突出,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
应用生态足迹法测算其2017 年生态盈余或生态赤字的水平,评估该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表4-7 生态足迹核算指标表
本案例中均衡因子采用《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中的相关数据,分别为:耕地2.39,草地0.51,林
地1.25,水域0.41,建设用地2.39,化石能源土地1.25。
产量因子分别为:耕地1.66,草地0.19,林地1.1,水域0.2,建设用地2.8,化石能源地为0。
【问题】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参考解析
解析: 根据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得到该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见下表。该市2017
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0.26465hm2/人,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4395hm2/人。
表4-8 某市2017 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表 单位:hm2/人
该市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去人均生态足迹,其值为-0.1207hm2/人,表现为生态赤字。这表明该
区域的人类负荷已经超过了其生态容量,正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看,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过于密集,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该区域需要在当前经
济技术条件下,按照生态系统容量空间范围,大幅度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逐步建立与生态系统容量相适应的绿色发
展模式。
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0.26465hm2/人,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4395hm2/人。
表4-8 某市2017 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表 单位:hm2/人
该市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减去人均生态足迹,其值为-0.1207hm2/人,表现为生态赤字。这表明该
区域的人类负荷已经超过了其生态容量,正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发展局面。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来看,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过于密集,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该区域需要在当前经
济技术条件下,按照生态系统容量空间范围,大幅度提高资源与能源效率,逐步建立与生态系统容量相适应的绿色发
展模式。
相关考题:
老张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棉花,在承包地内他加大了有机肥的投入,并精细耕作,注重培养良好的土壤结构,使土质肥沃,土壤肥力因素协调,结果他种的棉花,达到了很高的产量水平。试回答:(1)这种良好的土壤结构类型是哪一种?(2)该土壤结构类型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有哪些?(3)如何促进该土壤结构类型的形成?
水土保持耕作种植技术是防治土壤侵蚀的基本措施,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三类A、以改变地面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粗糙率为主的耕作种植技术B、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耕作种植技术C、以增加土壤入渗为主技术措施D、横坡种植技术
单选题下列几位同学对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家在山区,地形崎岖,不宜耕作,却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B我家在内蒙古高原,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小麦产区C我的家乡在东北平原,地势平坦,热量条件好,一年可种植三季作物D我家在新疆,这里绿洲农业发达,瓜果特别甜
单选题下列农业生产方式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A在半干旱地区开垦草原,种植粮食B在地势低洼的南方地区,挖池养鱼,鱼塘周围种植果树C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植树种草D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耕作业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减少土壤蒸发的保水保土耕作法是()。A等高耕作B地膜覆盖C沟垄种植D带状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