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线以下破洞的浸水量,是与破洞位置距水线的垂直距离成正比。

水线以下破洞的浸水量,是与破洞位置距水线的垂直距离成正比。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

相关考题:

在采掘工程平面图和矿井充水性图上必须标绘出井巷出水点的位置及其涌水量、积水的井巷及采空区的范围、底板标高、积水量、地表水体和水患异常区等。在水淹区域应当标出()的位置。 A、探水线B、探水线、警戒线C、防水线D、积水线、探水线、警戒线

堵船体水线下部分的较大破洞进水时常用()。 A、堵漏毯B、堵塞C、堵漏板D、堵漏箱

水线以下船壳破洞的堵法说法错误的()。A、水线以下直径小于100mm的小孔,可用吸水发胀的软木塞堵住B、小于堵漏板的可用堵漏板堵住,排水后再用水泥箱堵漏C、大于堵漏板的洞先用堵漏毯堵住,排水后再用水泥箱堵漏

船舶发生碰撞后,抢滩的前提条件是:()。A、破洞大量进水,且预计有沉没危险时B、有破洞进水时C、破洞位于水线以上时D、无破洞时

水线下小型破洞主要用()堵。A、堵漏柱B、木塞C、混凝土

水线下直径小于76mm的破洞采用()堵为宜。A、堵漏盒B、堵漏毯C、木塞

对船体水线下较大破洞用()堵漏,并且应()为好。A、堵漏板;外堵B、堵漏箱;内堵C、堵漏毯;外堵

对水线上的破洞()可堵,从()堵比较可靠。A、仅舷外;内向外B、仅舷内;外向内C、舷内外都;外向内

堵漏毯用来堵住()A、船壳水线下的破洞B、船壳水线上的破洞C、舷窗大小的破洞D、船体裂缝

船舶触礁后,测量船内水舱、油舱的液位,其目的是为了查找:()。 ①破洞的位置; ②搁浅的位置; ③破洞的大小。A、①B、②C、①③D、①②

单选题在水线下3米处,有一破洞,其面积为0.2平方米,这时的进水量约为()M3/S。A1.59B0.92C6.46D0.6

单选题船舶发生碰撞后,抢滩的前提条件是:()。A破洞大量进水,且预计有沉没危险时B有破洞进水时C破洞位于水线以上时D无破洞时

单选题船舶破舱进水时,关于进水量的估算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水线以下破洞的进水量,与破洞位置距水线的垂直距离有关B水线以下破洞的进水量,与破洞面积的大小有关C水线以下破洞的进水量,与破洞中心在舱内水面下的深度有关D水线以下破洞的进水量,与破舱时船速有关

单选题水线下直径小于76mm的破洞采用()堵为宜。A木塞B堵漏盒C堵漏板D堵漏毯

单选题水线以下船壳破洞的堵法说法错误的()。A水线以下直径小于100mm的小孔,可用吸水发胀的软木塞堵住B小于堵漏板的可用堵漏板堵住,排水后再用水泥箱堵漏C大于堵漏板的洞先用堵漏毯堵住,排水后再用水泥箱堵漏

单选题堵漏毯用来堵住()A船壳水线下的破洞B船壳水线上的破洞C舷窗大小的破洞D船体裂缝

单选题某轮破舱进水,破洞面积为0.2m2,破洞中心在水线下3m,如舱内浸水已达破口中心以上2m时,则进水量为()m3/s(流量系数取0.6)。A0.75B0.53C0.92D0.27

单选题有关使用堵漏毯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有() Ⅰ.适用于舷外水线附近及以下船壳较平坦和一般弯曲部位,不适合首尾弯曲太大的部位;Ⅱ.绒面朝向破洞,靠水压压紧;Ⅲ.不可能将洞口堵严,只能减少进水量。AⅠ,ⅡBⅡ,ⅢCⅠ,ⅢDⅠ~Ⅲ

单选题船舶破舱进水,水线以下破洞的浸水量,与()有关。A堵漏器材B流量系数C破洞的形状D水泵

单选题水线下直径小于76mm的破洞采用()堵为宜。A堵漏盒B堵漏毯C木塞

单选题船舶的稳心半径BM与()成正比。A排水量B水线面面积C水线面面积惯矩D舷外水密度

单选题在水线下3m处有一破洞,其面积为0.2m2,这时的进水量约为()m3/s(设流量系数为0.6,且舱内水面低于破洞中心)。A1.59B0.92C6.46D0.6

单选题某轮破舱进水,破洞面积为0.2m2,破洞中心在水线下3m,如舱内浸水已达破口中心以上2m时,则进水量为()m3/s(流量系数取0.6)。A0.27;B0.53;C0.92;D0.75。

单选题船舶破舱进水,水线以下破洞的浸水量,与()无关。A破洞位置距水线的垂直距离B破洞面积的大小C破洞的形状D破洞中心在舱内水面下的深度

单选题堵漏器材中的堵漏毯适合于堵:()A水线附近的破洞B舭部处的破洞C首尾处的破洞D船底下的破洞

单选题关于船舶破舱进水时,水线以下破洞的进水量的估算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破洞中心距水面越近,进水量越大B破洞面积越小,进水量越大C破洞中心在舱内水面下的深度越小,进水量越大D以上说法全错

单选题有关使用堵漏毯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①、适用于舷外水线附近及以下船壳较平坦和一般弯曲部位,不适合首尾弯曲太大的部位; ②、绒面朝向破洞,靠水压压紧; ③、不可能将洞口堵严,只能减少进水量。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单选题其它条件相同,船舶的横稳心半径BM与()成正比。A排水量B水线面面积中心C水线面面积惯性矩D重心距基线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