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生:l5×3一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 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问答题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生:l5×3一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 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的认识片段: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再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再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想到了什么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问题: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问题: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试分析两教法并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棒。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 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8的教学片断: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能干。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问题:请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本材料。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生:15x3=师:应该怎样算呢?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x3=30 5×3=15 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70x5=24x2=13x5=31x3=34×2=24x4=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导入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用直尺测量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的周长。生1:我把一元硬币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一元硬币的周长大约是8厘米生2:我在这枚5角硬币上做了个记号,然后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量出它的周长大约是6.3厘米师:你们都用滚动法量出了圆的周长,那么圆形花坛能用滚动法测量它的周长吗?生1:可以用绳子绕花坛一圈后,再量出绳子的长度生2:可以用卷尺或测量绳绕花坛一圈,直接量出它的周长师:(打开教室吊扇)你们看吊扇的扇叶旋转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能用绳子绕圈吗?(生愣住了)师:你能不能找出计算圆周长普通适用的方法呢?1、对本案例中教师导入的方法谈谈你的看法2、结合本案例,谈谈你对数学来源生活的理解3、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你会怎样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来进行教学
下面是某教师在讲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片段: (在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师:我们如何简明地呈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呢? 生 1:用知识表解的方式(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师:还有哪些别的方式来呈现呢?生 2:用文本框和箭头。生 3:用数轴示意图 师:很好,请这位同学上台为大家演示数轴示意图。(1)分析该教学片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主要特点。(8分)(2)对这些教学方法加以评述。(8分)
成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 师:我们如何简明地呈现“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呢 生1:用知识表解的方式(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 师:还有哪些别的方式来呈现呢 生2:用文本框和箭头。 生3:用数轴示意图 师:很好,请这位同学上台为大家演示数轴示意图。 (1)分析该教学片段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以及主要特点。(8分) (2)对这些教学方法加以评述。(8分)
案例分析 以下是《商不变性质》巩固练习片段: 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完成了基本练习后,教师出示如下习题: 在口里填上什么数,商不变 (32×4)÷(8 ×口)=4(32÷4)÷(8÷口)=4(32÷口)÷(8÷2)=4(32÷口)÷(8÷口)=4反馈时,教师着重讲评最后一小题,过程如下: 师:这题该怎么填 生1:填4. 生2:填1. 生3:可填1-9中的各个数. 生4:可填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了. 师: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 生5:0除外. 师:是吗 生:因为任何数除以0没有意义. 师:□里可填除0以外的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了.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板书字母口)如果老师用a表示这个数,行吗 生:我还有一点意见,应标明a≠0. 请认真阅读以上教学片段,从新课标中关于“推理要求的角度”,对以上案例进行简单评析.
案例分析 “数学广角——搭配”的教学片段: 出示问题:用1,2,3三张数学卡片,能摆出几个两位数?(学生回答3个、4个、5个、6个……) 师:那么多答案.怎么能知道到底是几个呢? 生:可以用卡片摆一摆,能摆出来的两位数都记下来。 师:真是一个好办法,那请你们用自己手中的卡片动手摆一摆,并记录下来。 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边摆边记录。(5分钟后,老师观察大部分学生已摆好。) 师:同学们摆好了吗? 生:摆好了。 师:好,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大家把记录的数字与老师摆的数字(黑板上12,21,23,32,13,31)对照一下,看看和老师摆的是否一样? 生:(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老师写的数有什么规律吗? 生:老师是拿两个数字卡片,先摆出一个两位数,然后调换数字顺序又摆成一个两位数…… 师:回答的很好,老师用的是调换数字法。(板书:调换数字法) 接下来老板又板书:12,13,21,23,31,32,然后问:同学们再来观察,这次老师写的数又有什么规律? 生:一张卡片放在“十位”上,另外两张卡片分别放在“个位”上,组成两位数…… 师:对,这种方法叫固定十位法。(板书:固定十位法) 师:这两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生:(学生茫然) 师:(总结)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师:一共摆成几个两位数? 生:(齐答)6个。 (1)分析上述教学片段,教学过程中师生哪些教学行为值得肯定? (2)分析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案例:阅读下列教学片段。 呈现问题情境:某股民在上星期五以每股27元的价格买进某股票1000股。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师:星期四收盘时,每股多少元 提问生1、2(疑惑不解状)。 生3:27—2.5=25.5(元)。 师:星期四收盘价实际上就是求有理数的和,应该为:27+4+4.5—1—2.5=32(元)。 师:周二收盘价最高为35.5元;周五最低为26元。 师:已知该股民买进股票时付了3%0的交易税,卖出股票时需付成效额3%0的手续费和2‰的交易税。如果该股民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提问生4、5(困惑状)。 生6:买入:27×1000x(1+3%0)=27081(元); 卖出:26×1000×(1+3‰+2‰)=26130(元); 收益:26130—27081=一951(元)。 师:生6的解答错了,正确解答为:: 买入股票所花费的资金总额为:27×1000x(1+3%o)=27081(元); 卖出股票时所得资金总额为:26×1000×(1—3%0~2%o)=25870(元); 上周交易的收益为:25870—27081=一1211(元),实际亏损了l 211元。 师:请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此时课堂上约有三、四个学生举起了手,绝大部分学生眼中闪烁着疑惑之意。有些学生在窃窃私语,有一学生轻声道:“老师,我听不懂!”……少部分学生烦燥之意露于言表。 问题: (1)案例中老师犯了什么错误 (2)该案例中学生的数学困惑是什么 (3)该案例的启示是什么 启示是什么
案例:“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片段: 师:如何解方程3x一3—6(x一1) 生1:老师,我还没有开始计算,就看出来了,x=1。 师:光看不行,要按要求算出来才算对。‘ 生2:先两边同时除以3,再……(被老师打断了) 师:你的想法是对的,但以后要注意,刚学新知识时,记住一定要按课本的格式和要求来解.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问题: (1)你对这位老师的课堂行为怎么评价 (10分) (2)课堂提问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0分)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 — 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 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就叫“破十法”吧!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l5×3一师:应该怎样算呢?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师:好的。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I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某教师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 出示挂图。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I:我看见了房子。师:你真能干。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 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问 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20分)
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就叫“破十法”吧!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20分)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请根据上述案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要求: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500字。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根据案例一的教学片段,请从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400字。
案例一以下是某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数出来的。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生3:(想了想)那就叫“破十法”吧。案例二以下是“8和9的加减法”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挂图,挂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挂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看见了房子。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玩跳绳。该教师认为教学应该民主,因此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加以肯定。过了5分钟,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与课题“8和9的加减法”相关。教师觉得这样难免影响教学进度,便急忙抛出问题:“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请分析案例二中教师设置的问题未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原因。要求:分析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两个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所做的教学片段: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棒!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问答题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 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问答题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 下面是教师8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段: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以上教学片段。
问答题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
问答题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段:①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l2元,篮球的单价15元)。②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探索算法多样化。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生:l5×3一师:应该怎样算呢?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3—305×3—1530+15—45(元)生3:把l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师:好的。④练习70×5—24×2—13×5—31×3—34×2—24×4一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问题:请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问答题一年级上册第34页《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按教材所做的教学片段: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棒!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试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此案例。
问答题下面是《数星星的孩子》教学片段。师:(出示“勺”字),谁来读读字音?生:sao。生:他读得不对,应该读shao。师:(出示“斗”字)谁知道这个念什么?生:dou。(齐读一遍)师:在课文中找找“勺”和“斗”两个字是在哪个句子中出现的,把这个句子读出来。生读:“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师:好!勺子什么样,知道吗?你们天天用勺子吗?生:我们天天用勺子喝汤。生:我天天用勺子吃饭,我不爱用筷子。师:大家都知道什么勺子了。“勺”字好记吗?怎么记?生:“勺”字有三笔:撇,横折钩,点。生:“勺”字就像一把勺子,撇像勺子的把,一点像勺子里的东西。师:说得好。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遍。师:(出示北斗星图)我们刚才学的“斗”字是北斗星的“斗”。请看这张图,这七颗星就是北斗星。你们看,这七颗星连起来像什么?(教师边说边画线连起来)生:像一把勺子。师:对了。北斗星的“斗”字好记吗?生:好记。“十”字加两点。生:他没按笔顺说,容易写错。“斗”字,两个点加十字。生:“斗”字的两点是一上一下的,在“十”字的左上方。师:说得好。我们认识了“勺”和“斗”两个字,也知道了“勺子”和“北斗星”的意思了,再学下面的字。分析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贯彻识字教学原则的?
问答题一年级上册《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8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 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 生2:我发现了红旗。 生3:我发现了树木。 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 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问题:请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