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在初量作用将消失时,注入第2次的剂量为()A初量的1倍以上B与初量相等C初量的1/4~1/3D初量的1/21~2/3E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
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在初量作用将消失时,注入第2次的剂量为()
A

初量的1倍以上

B

与初量相等

C

初量的1/4~1/3

D

初量的1/21~2/3

E

以上都不对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小儿硬膜外阻滞特点及用药量,下列哪项描述正确A、硬膜外间隙相对较小B、硬膜外穿刺层次感不明显C、利多卡因一次最大剂量不超过300mgD、硬膜外阻滞麻醉作用起效与成人相同E、骶管阻滞麻醉平面较局限

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在初量作用将消失时,注入第二次量,其剂量应为A、初量的一倍以上B、与初量相等C、初量的1/2~2/3D、初量的1/4~1/3E、以上都不是

全脊椎麻醉是硬膜外麻醉最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这一并发症的原因是A、局麻药物直接注入硬膜外腔静脉丛B、硬膜外阻滞所用麻醉药全部或大部注入蛛网膜下腔C、局麻药物过敏D、交感神经传出纤维被阻滞E、麻醉平面过高

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相应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之为A、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B、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C、骶管阻滞麻醉D、腰丛阻滞麻醉E、椎旁阻滞麻醉

临床做脊髓硬膜外麻醉时,为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作用,要把麻醉药注入()。A.蛛网膜下腔B.硬膜下腔C.软膜腔D.硬膜外腔E.以上都不是

将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的麻醉方法是( ) A. 硬膜外麻醉B. 区域阻滞麻醉C. 全身麻醉D. 腰麻E. 以上四种都不是

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在初始剂量作用将消失时,注入第二次量,其剂量应为A.初量的一倍以上B.与初量相等C.初量的1/2~2/3D.初量的1/4~1/3E.初量的1/4~1/2

临床上作硬膜外麻醉是将麻药注入(),以阻滞神经根的传导。

临床做脊髓硬膜外麻醉时,为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作用,要把麻醉药注入()。A、蛛网膜下腔B、硬膜下腔C、软膜腔D、硬膜外腔E、以上都不是

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在初量作用将消失时,注入第2次的剂量为()A、初量的1倍以上B、与初量相等C、初量的1/4~1/3D、初量的1/21~2/3E、以上都不对

硬膜外阻滞时,在初量作用将消失时,注入第二次量,其剂量为()A、初量的1倍以上B、与初量相等C、初量的1/2~2/3D、初量的1/4~1/3E、以上都不对

硬膜外阻滞中使用局麻药时不正确的是A、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麻醉药的容量B、决定阻滞深度和作用持续时间的是局麻药的浓度C、临床上常将短效和长效局麻药混合使用D、给药顺序为试验剂量→诱导剂量→追加剂量E、追加剂量一般为诱导剂量的1/2~1/3

单选题硬膜外阻滞时,在初量作用将消失时,注入第二次量,其剂量为()A初量的1倍以上B与初量相等C初量的1/2~2/3D初量的1/4~1/3E以上都不对

单选题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阻断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使相应支配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之为()A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B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C骶管阻滞麻醉D腰丛阻滞麻醉E椎旁阻滞麻醉

单选题临床做脊髓硬膜外麻醉时,为阻滞脊神经的传导作用,要把麻醉药注入(  )。A蛛网膜下腔B硬膜下腔C软膜腔D硬膜外腔E蛛网膜内

填空题临床上作硬膜外麻醉是将麻药注入(),以阻滞神经根的传导。

单选题硬膜外阻滞中使用局麻药时不正确的是()A决定硬膜外阻滞范围的最主要因素是麻醉药的容量B决定阻滞深度和作用持续时间的是局麻药的浓度C临床上常将短效和长效局麻药混合使用D给药顺序为试验剂量→诱导剂量→追加剂量E追加剂量一般为诱导剂量的1/2~1/3

单选题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在初量作用将消失时,注入第二次量,其剂量约为()A初量的一倍以上B与初量相等C初量的1/2-2/3D初量的1/4-1/3E以上都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