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的转化实验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发现的。A.埃弗雷B.格里菲斯C.赫尔希D.蔡斯

1、细菌的转化实验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发现的。

A.埃弗雷

B.格里菲斯

C.赫尔希

D.蔡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格里菲斯

相关考题:

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细菌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B、这个实验从反面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这个实验证明DNA的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D、这个实验是艾弗里关于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

结核分枝杆菌是1882年由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柯赫(Robert Koch)发现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并把电与磁的关系转化为实际运用的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19世纪末所发明的革兰氏染色法,是由哪位细菌学家发明的() A、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B、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C、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D、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E、丹麦细菌学家革兰氏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请依据所给的部分教科书内容,完成相应的教学设计。(材料见后两页)要求:(1)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比较分析。(2)设计一个关于本节内容的练习题,并给出详细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首先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而艾弗里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fith,1877—1941)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他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一种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smooth),叫作S型细菌;另一种细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rough),叫作R型细菌。在这两种细菌中,S型细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或小鼠患败血症,因此是有毒性的;R型细菌不能够引发上述症状,因此是无毒性的。格里菲思的实验过程如图3—2所示。格里菲思从第四组实验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且这些S型活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这表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于是,格里菲思推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为了弄清楚转化因子,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图3—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请依据所给的部分教科书内容,设计一份能体现生物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案(1课时)。(材料见P118~P119)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首先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0.Avery,1877--1955),而艾弗里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fith.1877—1941)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 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他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去感染小鼠。一种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 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smooth),叫做S型细菌;另一种细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的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rough),叫做R型细菌。在这两种细菌中,S型细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或小鼠患败血症,因此是有毒性的:R型细菌不能够引发上述症状.因此是无毒性的。 格里菲思的实验过程如入3—2所示。 格里菲思从第四组实验的小鼠尸体上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且这些S型活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细菌.这表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在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且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遗传的。于是,格里菲思推论: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为了弄清楚转化因子.艾弗里及其同事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了提纯和鉴定。他们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图3—3)。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关于此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的关键现象是第4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到S型活细菌B.对第4组实验的分析必须以1~3组的实验为参照C.本实验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D.本实验结论为“DNA是使R型转化为S型的转化因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S型活细菌出现的是()ABCD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步骤是()A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有毒S型活细菌混合后培养,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培养,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青霉素是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A、美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某些细菌的培养液能产生电流,这是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发现的,他曾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1948年()的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AveryB、WatsonC、CrickD、Chargaff

什么是细菌转化?细菌转化的常用方法有那些?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因子是S型细菌中的DNAC、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D、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RNA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

第一次向世人证实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是法国科学家()

美国细菌学家O.Avery的实验室于1944年证明()。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格瑞菲斯进行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其在生命科学分子时代的意义是()A、明确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B、确定DNA是遗传物质C、分子遗传学的确立D、确定DNA是遗传物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遗传学的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变”是属于细菌基因重组的()A、转化B、转导C、接合

细菌转化现象是1928年由阿委瑞(Avery)发现的,而重复出这种现象并证明转化因子是DNA的,则是格里费斯(Griffith)。

在上世纪中叶,有3个著名的实验证明核酸是生物的遗产物质,这3个实验是()。A、细菌的转导实验B、细菌的体外重组实验C、肺炎双球菌是转化实验D、细菌的接合实验E、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单选题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步骤是()A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有毒S型活细菌混合后培养,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将无毒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培养,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发现只有加入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单选题科学家艾弗里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多糖、脂质等物质,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实验结果证明了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为使实验结论更加严密,他设计了一个对照实验:在S型细菌提取出的DNA中加入某种酶处理后,再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加入的酶和实验结果分别是()ADNA限制性内切酶(能将DNA切成片段)转化BDNA连接酶转化C转录酶不转化DDNA酶不转化

单选题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A荚膜BS型细菌的DNAC蛋白质DR型细菌的RNA

填空题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并把电与磁的关系转化为实际运用的是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

填空题美国细菌学家O.Avery的实验室于1944年证明()。

单选题青霉素是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的。A美国B法国C德国D英国

判断题细菌转化现象是1928年由阿委瑞(Avery)发现的,而重复出这种现象并证明转化因子是DNA的,则是格里费斯(Griffith)。A对B错

多选题在上世纪中叶,有3个著名的实验证明核酸是生物的遗产物质,这3个实验是()。A细菌的转导实验B细菌的体外重组实验C肺炎双球菌是转化实验D细菌的接合实验E噬菌体的感染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