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偏离理论循环的实际因素有哪些?并分析冷凝温度不变,蒸发温度下降时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变工况特性。

说明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偏离理论循环的实际因素有哪些?并分析冷凝温度不变,蒸发温度下降时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变工况特性。


参考答案和解析
1)制冷压缩机的压缩过程不是等熵过程,且有摩擦损失。 2)实际制冷循环中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往往是过热蒸气,节流前往往是过冷液体,即存在气体过热,液体过冷现象。 3)热交换过程中,存在着传热温差,被冷却介质温度高于制冷剂的蒸发温度,环境冷却介质温度低于制冷剂冷凝温度。 4)制冷剂在设备及管道内流动时,存在着流动阻力损失,且与外界有热量交换。 5)实际节流过程不完全是绝热的等焓过程,节流后的焓值有所增加。 6)制冷系统中存在着不凝性气体。

相关考题:

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保持蒸发温度一 定,提高冷凝温度,对制冷循环的影响表现为:压缩机的压力比(),压缩比功(),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单位制冷量(),循环的制冷系数()。(填增加,减小,不变,或不定)。

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若冷凝温度不变,当蒸发温度升高时,循环系统的制冷量( )。A.减小B.增大C.不变D.不能确定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热力计算需要的温度工况有( )。A.B.C.压缩机排气温度D.

为了获取较低的蒸发温度,可采用单一制冷剂的( ),这样可避免因压缩比过高而损坏压缩机。A.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B.复叠式制冷循环C.双级压缩式制冷循环D.回热循环

R134a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蒸发温度t0=-10℃,冷凝温度tk=40℃,按理论制冷循环进行热力计算,该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约为()。A、4.2B、4.6C、4.8D、5.0

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压缩比增大,使()升高。A、排气温度B、蒸发温度C、冷凝温度D、过冷温度

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的压缩比超过0.8—1.OMPa,可选用()制冷循环A、双级压缩式B、蒸气喷射式C、吸收式D、复叠压缩式

单级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压缩比超过0.8-1.0Mpa,可选用()制冷循环。A、双级压缩式B、蒸气喷射式C、吸收式D、复叠压缩式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经过压缩过程后,其温度,压力()。A、升高B、降低C、增高D、减少

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影响制冷机性能的因素有()。A、冷凝温度B、蒸发温度C、环境温度D、冷媒温度

在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中,当冷凝温度TK不变时,制冷量Q0随蒸发温度T0的升高而()。

蒸气压缩式理想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跟()有关A、制冷剂B、蒸发温度C、冷凝温度D、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对压缩比的要求主要有()。

问答题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有何区别?

填空题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冷凝温度越(),蒸发温度越(),则制冷系数越小。(填高,低,不变)

填空题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保持蒸发温度一定,提高冷凝温度,对制冷循环的影响表现为:压缩机的压力比(),压缩比功(),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单位制冷量(),循环的制冷系数()。(填增加,略增加,减小,不变,或不定)。

填空题在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中,当冷凝温度TK不变时,制冷量Q0随蒸发温度T0的升高而()。

填空题按制冷温度需要,蒸气压缩式制冷拟采用的循环方式为:单级压缩制冷,温度在()以上;两级压缩制冷,温度在()之间;复叠式制冷,温度在()以下。

填空题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比功与()和()有关。

多选题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影响制冷机性能的因素有()。A冷凝温度B蒸发温度C环境温度D冷媒温度

单选题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循环中,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放热是()A等温放热B等压放热C升压放热D升温放热

填空题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对某一具体的制冷剂来说,理论循环的蒸气比体积v1/sub随蒸发温度或蒸发压力的降低而()。若冷凝温度已经确定,则单位容积制冷量随蒸发温度的降低而()。

单选题蒸气压缩式理想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与()有关。A制冷剂B蒸发温度C冷凝温度D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

单选题R134a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蒸发温度t0=-10℃,冷凝温度tk=40℃,按理论制冷循环进行热力计算,该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约为()。A4.2B4.6C4.8D5.0

问答题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当制冷剂确定后,冷凝温度、蒸发温度由什么因素决定?

填空题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中,保持冷凝温度一定,降低蒸发温度,对制冷循环的影响表现为:压缩机的吸气比体积(),压力比(),压缩比功(),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单位制冷量(),循环的制冷系数()。(填增加,略增加,减小,不变,或不一定)。

填空题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对压缩比的要求主要有()。

问答题以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为例,试述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