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小麦抗锈基因(R)与无芒基因(A)都是显性,它们之间的重组率为20%,现以一个抗锈有芒(RRaa)品种与一个感锈无芒(rrAA)品种杂交,希望从F2中选出抗锈无芒纯合基因型(RRAA)的植株10株,试问F2群体至少应种植多少株?(答案需提供计算分析过程)

已知小麦抗锈基因(R)与无芒基因(A)都是显性,它们之间的重组率为20%,现以一个抗锈有芒(RRaa)品种与一个感锈无芒(rrAA)品种杂交,希望从F2中选出抗锈无芒纯合基因型(RRAA)的植株10株,试问F2群体至少应种植多少株?(答案需提供计算分析过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基因 R 和基因 r 的本质区别是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相关考题:

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A.1/8 B.3/8 C.1/16 D.3/16

水稻中有芒对无芒是显性,抗稻瘟病是显性,它们的控制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且都是单基因控制,现以有芒抗病的纯合品种和无芒感病的纯合品种杂交,希望得到稳定的无芒抗病品系,问:⑴所需的稳定类型在第几代开始出现?占多大比例?到第几代才能予以肯定?⑵希望在F3获得100个该稳定类型株系,F2最少应种多少株?

已知大麦籽粒有壳(N)对无壳(n),有芒(H)对无芒(h)为完全显性。现以有芒、有壳大麦×无芒、无壳大麦,所得子代有1/2为有芒有壳,1/2为无芒有壳,则亲本有芒有壳的基因型必为:()。 A.NNHHB.NnHhC.NNHhD.NnHH

已知小麦无芒(A)与有芒(a)为一对相对性状,用适宜的诱变方式处理花药可导致基因突变。为了确定基因A是否突变为基因a,有人设计了以下4个杂交组合,杂交前对每个组合中父本的花药进行诱变处理,然后与未经处理的母本进行杂交。若要通过对杂交子一代表现型的分析来确定该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则最佳的杂交组合是( )。A.5无芒×早有芒(6 AA ×早aa)B.6无芒×早有芒(6 Aa×早aa)C.6无芒×早无芒(6 Aa ×早Aa)D.6无芒×早无芒(6 AA×早Aa)

无芒白颖小麦与有芒红颖小麦杂交,F1表现无芒红颖,F2表现无芒白颖199株、有芒红颖204株、无芒红颖299株、有芒白颖28株。问交换值是()%。

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让一株杂合子小麦自交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占植株总数的()A、1/4B、1/6C、1/8D、1/16

已知小麦抗锈病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让一株杂合小麦自交获得F1,淘汰掉其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后,再自交获得F2,从理论上计算,F2中不抗锈病的植株占总数的()A、1/4B、1/6C、1/8D、1/16

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A、诱变育种B、杂交育种C、花粉离体培养D、转基因

现有矮秆有芒(aaBB)和高秆无芒(AAbb)小麦品种,希望培育出矮秆无芒小麦新品种,最快捷的育种方法是()A、杂交育种B、诱变育种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

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A、诱变育种B、细胞融合C、花药离体培养D、转基因

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从理论上分析,不可行的育种方法为()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水稻的有芒和无芒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性状显隐关系的是()①有芒×有芒→有芒②有芒×有芒→有芒215+无芒70③有芒×无芒→有芒④有芒×无芒→有芒101+无芒97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根据遗传学原理,豌豆的红花纯合基因型和白花纯合基因型杂交后,在F2代白花植株出现的概率为0.25。若一次试验中观测2株F2植株,则至少有一株为白花的概率为()。

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当前的优势小种是多少号?

已知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P与晚熟基因L都是显性,而且是连锁遗传的,交换值为2.4%。如果用抗病、晚熟材料作为一个亲本,与感病、早熟的另一亲本杂交,计划在F3选出抗病、早熟的5个纯合株系,这个杂交组合的F2群体至少要种植多少株?

水稻中有芒对无芒是显性,抗稻瘟病是显性,它们的控制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且都是单基因控制,现以有芒抗病的纯合品种和无芒感病的纯合品种杂交,希望得到稳定的无芒抗病品系,回答下列小题所需的表现型在第几代开始出现?占多大比例?到第几代才能予以肯定?

已知水稻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有芒(B)对无芒(b)为显性。现有抗病有芒和感病无芒两个品种.要想选育出抗病无芒的新品种,从理论上分析不可以选用的育种方法有()。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A、诱变育种B、杂交育种C、花粉离体培养D、转基因育种

水稻中有芒对无芒是显性,抗稻瘟病是显性,它们的控制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且都是单基因控制,现以有芒抗病的纯合品种和无芒感病的纯合品种杂交,希望得到稳定的无芒抗病品系,回答下列小题希望在F3获得100个无芒抗病的稳定株系, F2最少应种多少株?F2最少应选多少株?

已知大麦籽粒有壳(N)对无壳(n),有芒(H)对无芒(h)为完全显性。现以有芒、有壳大麦×无芒、无壳大麦,所得子代有1/2为有芒有壳,1/2为无芒有壳,则亲本有芒有壳的基因型必为()A、NnHhB、NnHHC、NNHhD、NNHH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A、Ddrr×ddRrB、DdRR×ddrrC、DdRr×ddrrD、DDRr×ddrr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杂交亲本基因型为()。A、Ddrr×ddRrB、DdRR×ddrrC、DdRr×ddrrD、DDRr×ddrr

豌豆红花纯合基因型和白花纯合基因型杂交后,在F2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出现的比率为3:1,若每次随机观察4株,共观察500次,试计算红花植株观察到以下结果的概率各是多少?(1)0株(2)2株及2株以上

问答题豌豆红花纯合基因型和白花纯合基因型杂交后,在F2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出现的比率为3:1,若每次随机观察4株,共观察500次,试计算红花植株观察到以下结果的概率各是多少?(1)0株(2)2株及2株以上

问答题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的原因是什么?当前的优势小种是多少号?

问答题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F2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回答问题: (1)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要(),在受精时雌雄配子要(),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那么,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是()和()。 (2)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全部F2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1个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种子种在一起,长成的植株称为1个F3株系。理论上,在所有F3株系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株系有4种,那么在这4种株系中,每种株系植株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分别是(),(),()和()。

填空题根据遗传学原理,豌豆的红花纯合基因型和白花纯合基因型杂交后,在F2代白花植株出现的概率为0.25。若一次试验中观测2株F2植株,则至少有一株为白花的概率为()。

填空题无芒白颖小麦与有芒红颖小麦杂交,F1表现无芒红颖,F2表现无芒白颖199株、有芒红颖204株、无芒红颖299株、有芒白颖28株。问交换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