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A.《汉书》B.《史记》C.《春秋繁露》D.《孟子》

1、“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出自哪本书?

A.《汉书》

B.《史记》

C.《春秋繁露》

D.《孟子》


参考答案和解析
儒家

相关考题:

提倡“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的是( )。A.董仲舒B.朱熹C.张载D.颜元

在我国封建时代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下列表述中,反映杨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的一项是()。A.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B.师者,人之模范也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

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概括了孔孟的()。

《朱熹家训》云:“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D.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A.孟子B.苟子C.董仲舒D.王充

清代思想家颜元,主张要“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认为考察实事实功的完成,要强调义利并重、道功兼收,以“功”、“用”来判断、评价道德。可见他对价值的评价坚持了A.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的统一B.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C.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的统一D.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提出“正谊明道”,后来被朱熹发展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是(  )A.孔丘B.老子C.董仲舒D.朱熹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反映的是效用论思想

“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这句话出自:()。A、《弘明集·正诬论》B、《弘明集·喻道论》C、《弘明集·明佛论》D、清朝雍正皇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以下古语蕴含的思想依次是() 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摘自张载《西铭》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 ③“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摘自《左传》 ④“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 A、民本、仁爱、诚信、正义B、仁爱、民本、诚信、正义C、诚信、民本、正义、仁爱D、正义、仁爱、诚信、民本

宋真宗赵恒御笔做"劝学篇",有"书中自有黄金屋"流布天下几近千年。黄金榜求龙头望,成了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自古华山一条道"。当"黄金屋"成为读书的唯一价值取向时,很容易将一个民族的思维纳入功利和实用的框架,看似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实则开了历史的倒车。借书籍端正人生要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才是书的王道。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意思是()。A、人们对于读书的理解,不能让功利的目的占了上风B、"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许多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C、读书就是读书,何必附加上那么多的东西D、读书可以启智明理修身养性,也可以蒙蔽心智唯利是图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A、孟子B、苟子C、董仲舒D、王充

提倡“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的是()。A、董仲舒B、朱熹C、张载D、颜元

名词解释题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判断题“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反映的是效用论思想A对B错

单选题“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提出的道德教育思想。A孟子B苟子C董仲舒D王充

单选题提倡“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的是()。A董仲舒B朱熹C张载D颜元

单选题宋真宗赵恒御笔做“劝学篇”,有“书中自有黄金屋”流布天下几近千年。黄金榜求龙头望,成了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自古华山一条道”。当“黄金屋”成为读书的唯一价值取向时,很容易将一个民族的思维纳入功利和实用的框架,看似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实则开了历史的倒车。借书籍端正人生要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才是书的王道。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意思是(  )。A人们对于读书的理解,不能让功利的目的占了上风B“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许多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C读书就是读书,何必附加上那么多的东西D读书可以启智明理修身养性,也可以蒙蔽心智唯利是图

单选题《朱熹家训》云:“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与此思想相一致的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D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

单选题“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这句话出自:()。A《弘明集·正诬论》B《弘明集·喻道论》C《弘明集·明佛论》D清朝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