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企业向乙银行贷款500万元,丙企业对此进 行了保证担保。甲企业以该款偿还了以前所欠乙银行 的贷款。甲企业向丁银行贷款500万元,戊企业对此 进行了保证担保。甲企业以该款偿还了所欠丁银行的 贷款,该贷款戊亦曾进行了担保。因甲企业到期不能 向乙银行、丁银行还款而引起纠纷。下列表述正确的 是:( )A.对乙银行的500万元贷款,丙应承担保证责任B.对乙银行的500万元贷款,丙不承担保证责任C.对丁银行的500万元贷款,戊应承担保证责任D.对丁银行的500万元贷款,戊不承担保证责任

甲企业向乙银行贷款500万元,丙企业对此进 行了保证担保。甲企业以该款偿还了以前所欠乙银行 的贷款。甲企业向丁银行贷款500万元,戊企业对此 进行了保证担保。甲企业以该款偿还了所欠丁银行的 贷款,该贷款戊亦曾进行了担保。因甲企业到期不能 向乙银行、丁银行还款而引起纠纷。下列表述正确的 是:( )
A.对乙银行的500万元贷款,丙应承担保证责任
B.对乙银行的500万元贷款,丙不承担保证责任
C.对丁银行的500万元贷款,戊应承担保证责任
D.对丁银行的500万元贷款,戊不承担保证责任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涉及新贷还旧贷中保证人的责任问 题。依《担保法解释》第39条的规定,主合同当事人 双方协议以新贷偿还旧贷,除保证人知道或者应当知 道以外,保证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旧贷与新贷为同一 保证人,保证人仍应承担保证责任。因此,本题正确选 项为BC。

相关考题:

中国公民李某在柏林签发一张转账支票给德国甲公司用于支付货款,付款人为中国乙银行北京分行:甲公司在柏林将支票背书转让给中国丙公司,丙公司在北京向乙银行请求付款时被拒。关于该支票的法律适用,依中国法律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如李某依中国法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德国法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适用德国法B.甲公司对该支票的背书行为,应适用中国法C.丙公司向甲公司行使票据追索权的期限,应适用中国法D.如丙公司不慎将该支票丢失,其请求保全票据权利的程序,应适用德国法

关于记名提单的转让,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A.不得转让B.必须记名背书转让C.可记名背书转让,也可空白背书转让D.交付转让

执法人员余某在查获一批走私的文物时,将其中一贵重文物未登记在册,而是私自扣下。之后,单位里欲提拔正处级干部,余某知道领导吴某喜欢古董,便将该文物送与吴某以便获得吴某的提拔。吴某明知该物品为查获赃物,仍予以接受。关于本案,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余某的行为触犯贪污罪、行贿罪B.吴某的行为触犯贪污罪、受贿罪C.对余某的行贿罪与贪污罪,应数罪并罚D.对吴某的受贿罪与贪污罪,应数罪并罚

共用题干 关于宪法的原则这个问题,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宪法原则是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准则,它是宪法精神的集中体现B、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主权原则在宪法中的具体体现C、社会主义宪法在基本人权原则上有自己的特点,它强调人权的阶级性,反对人权的普遍性D、在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具有如下何种情形,可以成立诽镑罪成立条件所要求的“情节严重”:( )A.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B.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C.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D.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下列关于我国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的界限的表述中,哪些符合我国《宪法》的规定?()A.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以不损害国家利益为必要前提B.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以不损害集体利益为前提条件C.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以不损害社会利益为必要条件D.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以不损害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必要条件

共用题干 某主管进出口的国家机关人员吴某利用主管进出口批文的便利条件,私自违法将进口汽车配件批文倒卖给自己朋友经营的某私营公司,获利30万元,据为己有。吴某的行为构成:A: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B:非法经营罪C:滥用职权罪D:贪污罪

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未遂?( )(2015年)A.以贩卖为目的,在网上订购毒品,付款后尚未取得毒品即被查获B.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现金支票后,未到银行提取现金即被查获C.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将价值5万元的财物送给国家工作人员,但第二天被退回D.发送诈骗短信,受骗人上当后汇出5万元,但因误操作汇到无关第三人的账户

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5年)A.甲跳楼自杀,砸死行人乙。这属于低概率事件,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无因果关系B.集资诈骗案中,如出资人有明显的贪利动机,就不能认定非法集资行为与资金被骗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C.甲驾车将乙撞死后逃逸,第三人丙拿走乙包中贵重财物。甲的肇事行为与乙的财产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D.司法解释规定,虽交通肇事重伤3人以上但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这说明即使有条件关系,也不一定能将结果归责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