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董某到某银行取款时,意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里多了50万元存款。经查,是银行误将一个与董某同名同姓人的存款存入董某的卡里。此种情形可构成( )。A.意外事件B.不当得利C.赠与行为D.侵权行为

2006年9月,董某到某银行取款时,意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里多了50万元存款。经查,是银行误将一个与董某同名同姓人的存款存入董某的卡里。此种情形可构成( )。

A.意外事件

B.不当得利

C.赠与行为

D.侵权行为


相关考题:

小提琴演奏家董某为自己投保了保额为10万元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在投保后的第36天,不幸遭遇保单约定的意外事故而导致双臂截肢,共花去医疗费用7万元。经权威机构认定,董某残疾比例为50%,但今后董某已无法从事小提琴演奏。根据本案情况和我国保险法相关条款,保险公司应给付( )万元。A.10B.7C.5D.3.5

小提琴演奏家董某为自己投保了保额为 10 万元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在投保后的第 36 天,不幸遭遇保单约定的意外事故而导致双臂截肢,共花去医疗费用 7 万元。经权威机构认定,董某残疾比例为 50%,但今后董某已无法从事小提琴演奏。根据本案情况和我国保险法相关条款,保险公司应给付( )万元。A.10B.7C.5D.3.5

2014年9月,董某到某银行取款时,意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里多了50万元存款。经查,是银行误将一个与董某同名同姓人的存款存入董某的卡里。此种情形可构成(  )。A.意外事件B.不当得利C.赠与行为D.侵权行为

家住甲县的张某在某大型国有银行甲县支行柜台存款50万元。某天,张某收到银行取款短信,显示其卡在千里之外的乙县被取走50余万元,张某立即前往ATM机查询情况,卡内余额确实少了50万元。张某要求银行对该笔存款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未果,欲起诉银行,但张某手中只有当时存款凭证的“复印件”,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A.张某可以将该大型国有银行总行及甲县支行列为共同被告B.关于张某是否在甲县支行存入50万元的事实,由张某承担举证责任C.张某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前申请人民法院责令银行提交存款凭证的原件,但张某应当负担银行提交存款凭证原件所产生的费用D.存款凭证“复印件”从理论分类看,属于本证、间接证据

2006年9月,董某到某银行取款时,意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里多了50万元存款。经查,是银行误将一个与董某同名同姓人的存款存入董某的卡里。此种情形可构成( )。A.意外事件B.不当得利C.赠与行为D.侵权行为

2012 年 9 月,董某到某银行取款时,意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里多了 50 万元存款。经查,是银行误将一个与董某同名同姓人的存款存入董某的卡里。此种情形可构成A.意外事件B.不当得利C.赠与行为D.侵权行为

2016年9月,董某到某银行取款时,意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里多了50万元存款。经查,是银行误将一个与董某同名同姓人的存款存入董某的卡里。此种情形可构成(  )。A.意外事件B.不当得利C.赠与行为D.侵权行为

(2009年真题)2006年9月,董某到某银行取款时,意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里多了50万元存款。经查,是银行误将一个与董某同名同姓人的存款存人董某的卡里。此种情形可构成(  )。A.意外事件B.不当得利C.赠与行为D.侵权行为

董某赌博、招摇撞骗案董某(49岁),系无业人员,整日游手好闲,四处滋事。【问题】、1.董某在方某的地下赌场帮忙,两人多次合谋设置圈套诱骗他人参赌获取钱财。某日,参赌者赵某识破了骗局要求退还所输钱财,董某和方某百般抵赖,不肯退还,并将赵某打成重伤。董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应如何处罚?2.董某在“好哥们”郑某的怂恿下身穿警服,冒充民警去发廊“扫黄”,让发廊老板给自己2万元好处费,否则就把小姐抓去警局,老板诚惶诚恐,立即照办。其间董某发现一小姐脖子上带着金项链,伸手要拿,小姐不肯,董某便拿出玩具手枪相威胁,小姐只好将金项链奉上。董某的行为构成何罪?该如何处罚?3.董某经常与妻子吵架,某次争吵时居然用菜刀将妻子砍倒在地,鲜血横流,董某见状心生悔意,连忙叫车将妻子送往医院,此时恰逢下班高峰期,车在路上堵了一个小时,送到医院后,其妻经抢救无效死亡,医生说,若早送来半小时,其妻就无性命危险。董某的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中止?董某的行为与妻子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因堵车的介入而中断?4.董某经人介绍认识刘某,并了解其在北京组织妇女卖淫,刘某让董某给自己帮忙,董某表示同意,先后帮刘某运送20多个小姐上京卖淫,董某的行为如何定性?5.某日,董某在运送小姐的途中,与一司机发生摩擦,该司机对董某言语挑衅,董某气愤不过,两人便在限速70公里的道路上加速至100多公里飙车,最后两车同时撞上停在路边的一辆奔驰车,董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构成何罪?6.杨某被骗至北京卖淫,不肯就范,董某便对其动手动脚,意图强奸,杨某奋力挣扎,抄起身旁的花瓶将董某砸死,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