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总高度二者的( )。 A.较大值B.较小值C.平均值D.差值

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总高度二者的( )。

A.较大值

B.较小值

C.平均值

D.差值


相关考题: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者短肢墙-筒体结构抗震设计时,剪力墙或者筒体承受的第一阵型底部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以限制框架或者短肢剪力墙的数量。 A.30%B.40%C.50%D.60%

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一些主张,其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 对竖向荷载沿平面均匀分布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宜均匀布置在平面中部(B) 对一级抗震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各墙肢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乘以大于1.0的增大系数采用(C) 由短肢剪力墙和一般剪力墙构成的某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D)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仍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

关于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B.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中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C.部分框支抗震墙以外的抗震墙,根据情况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比部分框支抗震墙的加强高度略大D.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计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是指( )。A.底部二层B.墙段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C.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D.底部三层,且不大于15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时,24m以上的抗震墙结构和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是指下列哪一种情况?( )A.底部二层B.墙肢总高度的1/10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C.墙肢总高度的1/10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小值D.底部三层,且不大于15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计时,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是( )。A.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B.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三层的高度,且不大于15mC.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D.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下列关于高层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观点,哪一项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 2010的要求?(A) 剪力墙墙肢宜尽量减小轴压比,以提高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B) 楼面梁与剪力墙平面外相交时,对梁截面高度与墙肢厚度之比小于2的楼面梁,可通过支座弯矩调幅实现梁端半刚接设计,减少剪力墙平面外弯矩(C) 进行墙体稳定验算时,对翼缘截面高度小于截面厚度2倍的剪力墙,考虑翼墙的作用,但应满足整体稳定的要求(D) 剪力墙结构存在较多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大于4但不大于8的剪力墙时,只要墙肢厚度大于300mm,在规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下,该部分较短剪力墙承担的底部总覆力矩可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抗震设计时,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是( )。A.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B.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三层的高度,且不大于15mC.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D.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是指墙肢高度(小于150m)的1/10和 的较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