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圆环,电荷线密度为λ设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则圆环中心O点的电势U=()

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圆环,电荷线密度为λ设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则圆环中心O点的电势U=()


相关考题:

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壳,在其球心O处放置一点电荷q,该电荷受的电场力为零,若该电荷偏离球心O,则该电荷q的受力情况为()。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真空中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半圆环所带电量为Q,在其圆心处的电势为________。

如图,半径为a,电荷线密度ρL(r)为常数的均匀带电圆环在轴线上的电场强度为(  )。

在真空中,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半球面,其面电荷密度为σ,该半球面球心处的电场强度值为(  )。

在真空中,有一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面密度为σ,球心处的电场强度为(  )。

真空中有一均匀带电球表面,半径为R,电荷总量为q,则球心处的电场强度大小应为下列哪项数值?(  )

一半径为R的半球面,均匀地分布着电荷面密度为盯的电荷,则球心处的电场强度是多少

在Oyz平面内有一半径为R的圆环,均匀带有电荷量q,试计算圆环轴线(ox轴)上任意一点P处的电场强度及电势的大小。

图示为一个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圆环,其单位长度带电量为η。取环面中心O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轴。设轴上任意点P到O点的距离为x,以无限远处为零势能点,P点电势的大小为φ。下面给出φ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电势φ,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进行判断。根据你的判断,φ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

如图4所示,半径为b的圆环状导线均匀带电,在垂直于环平面的轴线上有两点Pl和P2,Pl、P2到环心的距离分别为b和2b;设无限远处电势为零,P1、P2的电势分别为φ1,和φ2,则φ1/φ2为()。

如图所示,一个均匀带电,内、外半径分别为R1和R2的均匀带电球壳,所带电荷体密度为P,A点的电势是(  )。

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若其电荷面密度为σ,则在距离球面R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A. B. C.D.

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若其而电荷密度为σ,则在球而外距离球而R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

均匀带电长直导线半径为1cm,线电荷密度为λ,其外部套有半径为2cm的导体圈筒,两者同轴。它们之间的电势差等于:()A、(λ/4πε)ln2B、(λ/2πε)ln3C、(λ/4πε)ln(1/2)D、(λ/2πε)ln2

电真空中无限长、半径为a的带电圆筒上电荷面密度为σ(σ是常数),则圆筒内与轴线相距r处的电场强度为()。A、0B、aσ/ε0r)erC、C.rσ/4πε0erD、∞

一金属球壳的内、外半径分别为R1和R2,带电荷为Q,在球心处有一电荷为q的点电荷,则球壳内表面上的电荷面密度ρ=()

半径分别为r1=1.0cm 和r2=2.0cm 的两个球形导体,各带电量q=1.0×10-8C,两球心相距很远,若用细导线将两球连接起来,并设无限远处为电势零点,则两球分别带电Q1=(),Q2=(), 两球的电势U1=(),U2=()。

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若其电荷面密度为σ,周围空间介质的介电常数为ε0,则在距离球心R处的电场强度为()A、σ/ε0B、σ/2ε0C、σ/4ε0D、σ/8ε0

均匀带电圆环中心的电势为零。

半径为R1、R2的同心球面上,分别均匀带电q1和q2,其中R2为外球面半径,q2为外球面所带电荷量,设两球面的电势差为ΔU,则()A、ΔU随q1的增加而增加B、ΔU随q2的增加而增加C、ΔU不随q1的增减而改变D、ΔU不随q2的增减而改变

一个半径为R的薄金属球壳,带有电荷q壳内充满相对介电常量为εr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设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则球壳的电势U=()。

半径为R的不均匀带电球体,电荷体密度分布为ρ=Ar,式中r为离球心的距离(r≤R),A为一常数,则球体中的总电量()

均匀带电球面,电荷面密度为σ,半径为R,球面内任一点的电势为()。A、不能确定B、与球心处相同C、与球心处不同D、为零

半径分别R和r的两个球导体(R>r)相距很远,今用细导线把它们连接起来,使两导体带电,电势为U0,则两球表面的电荷面密度之比σR/σr为()。A、R/rB、r/RC、R2/r2D、1

均匀带电圆环带电量q,圆环半径为R,则圆环中心点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单选题均匀带电长直导线半径为1cm,线电荷密度为λ,其外部套有半径为2cm的导体圈筒,两者同轴。它们之间的电势差等于:()A(λ/4πε)ln2B(λ/2πε)ln3C(λ/4πε)ln(1/2)D(λ/2πε)ln2

单选题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面,若其电荷面密度为σ,则在距离球面R处的电场强度大小为( )。A σ/ε0B σ/2ε0C σ/4ε0D σ/8ε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