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成缆节距是以节距倍数来表示的。所谓节距倍数,即是()与成缆的()之比。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成缆节距是以节距倍数来表示的。所谓节距倍数,即是()与成缆的()之比。


相关考题:

为了改善磁尺的输出信号,常采用多间隙磁头进行测量,磁头间间隙为()。 A、1/8个节距B、1/4个节距C、1/2个节距D、1个节距

TG190-30GB1243—76,表示()。 A、节距是19mm、链长为30节的B级单排套筒滚子链条B、节距是19mm、链长为30节的A级单排套筒滚子链条C、节距是190mm、链长为30节的B级单排套筒滚子链条D、节距是190mm、链长为76节的B级单排套筒滚子链条

节径比即节距为绞合直径的倍数。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成缆节距越小,绞入率越小,单位长度的电缆消耗越();反之,单位长度的电缆消耗越()。

成缆机绕包头被动齿轮齿数增多则绕包节距()。

影响成缆节距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和()。

通信电缆中的对绞工序,为了保证成缆时,同一层中的线对以不同节距的相同排列,所以绞对节距应有()种。A、1B、4C、2~3D、5~6

节径比即节距为绞合直径的倍数。

分裂导体,在一般情况下,扇形股块的预扭节距近似等于成缆节距的()倍。A、1.0B、1.2C、1.3D、0.95

异步电动机的绕组节距采用最多的是()。A、长节距B、整节距C、短节距D、变节距

放线张力不均匀,会造成成缆缆芯的()A、节距长短不稳定B、成缆外径不稳定C、不圆整

成缆机绞笼转速不变,加快牵引速度,相应的变化应是()A、节距变小B、节距变大C、节距不变

成缆节距与成缆外径之比称为()。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成缆机主电机转速,则()A、绕包节距不变B、绕包节距增大C、绕包节距减小

决定成缆外径的主要因素为()A、节距B、节距比C、缆芯直径

对于圆形绝缘线芯采用浮动式成缆选用较小的节距,一般节距比为(),而扇形绝缘线芯采用固定成缆,为减少变形和带材的位移,选用较大的节距比,一般在()。

同一电缆成缆节距大则柔软性(),成缆节距小则柔软性()。

车削公制螺纹时,若其节距为导螺杆节距的倍数,则不必对牙标

感应同步器滑尺上的两个激磁绕组在长度方向相差()A、2个节距B、1/2个节距C、4个节距D、1/4个节距

TGl90-30GBl243-76,表示()。A、节距是l9mm、链长为30节的B级单排套筒滚子链条B、节距是l9mm、链长为30节的A级单排套筒滚子链条C、节距是190mm、链长为30节的B级单排套筒滚子链条D、节距是190mm、链长为76节的B级单排套筒滚子链条

链传动中,链条节距对传动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节距越小,传动平稳性越差B、节距越小,链条的各零件尺寸越大C、节距越大,承载能力越强D、节距越大,传动比越大

感应同步器滑尺上的正弦绕组和余弦绕组相距()A、一个节距B、1/2个节距C、1/4个节距D、1/8个节距

用虚槽数计算的节距有()A、第一节距B、第二节距C、换向器节距D、合成节距

为了延长驱动轮的使用寿命,驱动链轮的齿距一般为()s。A、履带节距的一半B、履带节距的2倍C、奇数D、偶数

节距等于极距的绕组叫();节距小于极距的绕组叫()。

电机线圈的节距正好等于极距称为(),如果线圈的节距小于极距称为()。

调整成缆节距方式()A、调整绞笼转速B、调整绕包转速C、调整收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