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晨昏线上各地的太阳高度()A总是等于90°B总是等于0°C只有春秋分时等于90°D只有夏至日或冬至日等于90°

单选题
晨昏线上各地的太阳高度()
A

总是等于90°

B

总是等于0°

C

只有春秋分时等于90°

D

只有夏至日或冬至日等于90°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下列各项要素成正比的是(  )A.太阳高度角B.各地纬度位置C.大气的厚度D.各地空气温度

根据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下图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这一天(  )。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晨昏线上各地的太阳高度()A、总是等于90°B、总是等于0°C、只有春秋分时等于90°D、只有夏至日或冬至日等于90°

影响各地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的大小B、太阳黑子与耀斑的活动C、降水量的多少D、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

晨昏线上()A、时刻相同B、日期相同C、昼夜长短相同D、太阳高度相同

经度相同的各地()A、昼夜长短相同B、地方时相同C、太阳高度相同D、看日出的时间相同

晨昏线上各地的太阳高度角()A、等于0度B、大于0度C、小于0度D、等于90o

有关地球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季节变化相同B、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在同一条纬线上的各地昼夜长短相同D、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在晨昏线上()A、时刻为0点B、时刻必然是6点或者18点C、太阳高度等于0度D、一定过南北极点

依据地球自转知识,完成下列题。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分界线B、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C、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D、晨昏线始终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

当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时,下列说法正确的()A、全球各地昼夜平分B、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D、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太阳高度为40°的各地中,当最北与最南的纬度数比为3:2时,该日太阳直射的纬度是()A、9.4°B、10°C、14.1°D、15°

北半球各地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A、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B、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D、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

有关晨昏圈所在平面的叙述,错误的是()A、夏至日晨昏圈与太阳光线不相垂直B、晨昏圈所在平面通过地球的球心C、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晨昏圈与南极圈相切D、太阳直射赤道,晨昏圈通过两极

晨昏时刻,太阳高度很(),光线与地面夹角较(),光线较();光线中()的比例增加,()的比例减小,成()调。

晨昏线与纬线垂直时,太阳直射在()上,其正午太阳高度为(),节气是()。

有关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相同的各地太阳高度相同B、6月22南回归线上各地正午高度为90°C、春秋分日赤道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D、12月22日北纬23°26´的各地正午高度为43°08´

同一纬线上的各地()A、地方时不同,昼夜长短变化相同B、日平均气温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气候类型不同,典型植被相同D、所处精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当月亮、太阳、地球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亮和太阳的引潮力加在一起,使潮水涨得更高。每月的农历()、()以后两三天,月亮、太阳、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几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比平时高涨。

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D、黄赤交角的存在

春分日,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A、哈尔滨B、北京C、武汉D、广州

单选题北半球各地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A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B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D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

单选题大洋航行应充分利用测天定位,正常情况下,每昼夜至少应有()。A两个测天船位(晨昏)B三个测天船位(晨昏和太阳船位)C一个太阳船位D两个太阳船位(中天和特大高度船位)

填空题晨昏线与纬线垂直时,太阳直射在()上,其正午太阳高度为(),节气是()。

多选题同一纬线上的各地()A地方时不同,昼夜长短变化相同B日平均气温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C气候类型不同,典型植被相同D所处精度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多选题有关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度相同的各地太阳高度相同B6月22南回归线上各地正午高度为90°C春秋分日赤道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D12月22日北纬23°26´的各地正午高度为43°08´

填空题晨昏时刻,太阳高度很(),光线与地面夹角较(),光线较();光线中()的比例增加,()的比例减小,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