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相反应中的膜内转化系数γ在()范围内,反应为中等速率的反应。A、<0.02B、0.02<γ<2C、≥2D、>2

气—液相反应中的膜内转化系数γ在()范围内,反应为中等速率的反应。

  • A、<0.02
  • B、0.02<γ<2
  • C、≥2
  • D、>2

相关考题:

用清水吸收氨的过程中,其传质速率主要受()控制 A、气膜传质过程B、液膜传质过程C、气、液膜传质过程D、化学反应过程

气—液相反应器型式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有()。 A、气、液的接触方式,即气体和液体在器内的流动模式B、相间传质系数C、气、液流动速率D、气—液反应控制区的考虑。

气—液相反应中的膜内转化系数γ在0.02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对于气—液相反应中等速率反应,为提高反应速率,使其转变为快反应应选用_______装置。A.填料塔B.喷洒塔C.鼓泡塔D.搅拌釜

当气液比提高时,液相的()更多地进入气相中,而气体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远低于液相停留时间,这样就减少了小分子的液化油继续发生裂化反应的可能性,却增加了液相中大分子的沥青烯和前沥青烯在反应器内的(),从而提高了它们的转化率。另外,气液比的提高会增加液相的(返混程度),这对反应也是有利的。

依据“双膜理论”,下列判断中可以成立的是()。A、可溶组分的溶解度小,吸收过程的速率为气膜控制;B、可溶组分的亨利系数大,吸收过程的速率为液膜控制;C、可溶组分的相平衡常数大,吸收过程的速率为气膜控制;D、液相的粘度低,吸收过程的速率为液膜控制。

气相吸收总速率方程式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吸收总系数只与气膜有关,与液膜无关B、气相吸收总系数的倒数为气膜阻力C、推动力与界面浓度无关D、推动力与液相浓度无关

在气、固、液三相催化反应体系中,液相的存在会阻碍气相向()扩散。

在以减压蜡油为原料的加氢裂化装置中,在反应条件下,反应器内的介质相态为()A、液相B、气相C、气液共存D、以上都有可能

提高煤液化反应的气液比,会使反应器内液相的较小分子更多地进入气相。

1kmol液料所得的气相的量,称为()。A、汽化率B、转化率C、反应速率D、传热系数

生物转化的第一相反应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

在氨气和稀硫酸进行气液反应,若H2SO4浓度大于临界浓度,则该过程的宏观反应速率的阻力主要集中在()。A、气膜内B、相界面C、相界面和气膜内

气—液相反应中的膜内转化系数γ在()范围内,反应几乎全部在在液相主体内进行的极慢反应。A、<0.02B、0.02<γ<2C、≥2D、>2

对于()反应,某物种的反应级数一定等于该物种在反应方程式中的系数。通常,反应速率系数随温度升高而(),k与物种浓度(),k的单位取决于()。若某反应的速率系数的单位是s-1,则该反应为()级反应。

测定气—液相反应速率的方法与均相反应时不同之点是实验时要排除气相和液相中的(),使反应在动力学区域内进行。

在液膜分离技术中,关于内相化学反应促进迁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离具有选择性B、分离速率取决内相化学试剂与溶质反应速率C、推动力为浓度差D、无浓缩效应

若亨利系数E值很大,依据双膜理论,则可判断过程的吸收速率控制由()。A、气膜B、液膜C、双膜D、液相主体

若亨利系数E值很小,依据双膜理论,则可判断吸收过程的速率由下列哪项控制()。A、液相主体B、液膜C、双膜D、气膜

对一个或几个组分参加的多组(气相、液相、固相)化学反应,()压力能提高反应的()。A、降低;转化率B、提高;转化率C、降低;温度D、提高;温度

气液反应,当气膜阻力最大成为控制步骤时,反应发生在相界面和气膜内。

气液反应β→∞,反应面在液相主体中。

用硫酸吸收氨气的气液反应,若硫酸浓度大于临界浓度,则该过程的宏观反应速率的阻力主要集中在()。A、气膜内B、相界面C、相界面和气膜内

对于气—液相反应中等速率反应,为提高反应速率,使其转变为快反应应选用()装置。A、填料塔B、喷洒塔C、鼓泡塔D、搅拌釜

气—液相反应中的膜内转化系数γ在()范围内,反应为在液膜内进行的瞬间反应及快速反应。A、<0.02B、0.02<γ<2C、≥2D、>2

在气液多相反应A(g)+B(l)=D(l),当反应速率与气相A的分压无关时,可认为消除了液膜阻力。

单选题若亨利系数E值很大,依据双膜理论,则可判断过程的吸收速率控制由()A气膜B液膜C双膜D液相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