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A、伙伴关系B、合作关系C、互补关系D、附属关系

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

  • A、伙伴关系
  • B、合作关系
  • C、互补关系
  • D、附属关系

相关考题:

高校教师的岗位培训主要包括() A、岗前培训B、院本培训C、校本培训D、岗位培训

成功的校本培训方案是实施校本教师培训的关键。()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也称为校本教师培训。()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学体系是( )。A.师范院校,校本培训B.师范院校,综合培训C.校本培训,师范院校D.综合院校,师范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  )A.伙伴关系B.合作关系C.互补关系D.附属关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学体系是( )A.师范院校、校本培训B.师范院校、综合培训C.校本培训、师范院校D.综合院校、师范培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学体系是( )A.师范院校,校本培训B.师范院校,综合培训C.校本培训,师范院校D.综合院校,示范培训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师教学体系是( )A、师范院校,校本培训B、师范院校,综合培训C、校本培训,师范院校D、综合院校,示范培训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A对B错

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学校本位模式就是综合大学、教育学院与学区或中小学合作建立的一种培训学校,目的在于使在职教师有机会参加进修、提升专业素质,同时又帮助完善师范教育的职前培养。

以下选项中,对于开展教师培训的策略说法正确的是()。A、以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B、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C、机构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D、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E、卫星、网络、函授、自学等并举

()的初衷在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A、师范教育B、校本教师培训C、人格塑造D、权威教育

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100%。A、年培训人数÷校本部教职工数B、年在校学生数÷校本部教职工数C、年培训人数÷校本部教师数D、年在校学生数÷校本部教师数

教师校本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是()A、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培训基地B、培训有很强的针对性C、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D、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以校为本,组建教师教学实践与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开展校本教研、培训、科研等各种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这种研修方式被称为()A、课题研修B、课例研修C、校本研修D、社区研修

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以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基本特征,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是()A、岗前培训B、院校培训C、校本培训D、学校课程培训

()主要是面向新体育教师进行的培训。A、岗前培训B、学位课程培训C、院校培训D、校本培训

单选题()的初衷在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强化教师专业的实践性,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A师范教育B校本教师培训C人格塑造D权威教育

多选题教师行动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A校本培训B校本课程开发C校本教学研究D校本管理研究

多选题校本教师培训的特点是()A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培训基地B培训有很强的针对性C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D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多选题《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就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作出六条禁令,属于这六条禁令的选项是()。A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B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C严禁中小学校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偿补课提供教育教学设施或学生信息D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组织、推荐和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

名词解释题教师校本培训

单选题学校人力资源利用效率=()×100%。A年培训人数÷校本部教职工数B年在校学生数÷校本部教职工数C年培训人数÷校本部教师数D年在校学生数÷校本部教师数

单选题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以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基本特征,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是()A岗前培训B院校培训C校本培训D学校课程培训

单选题校本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校之间建立()A伙伴关系B合作关系C互补关系D附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