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见同事欲害生物(如蚁、蟑螂等),劝之弗听,以财或物赎之则悦,后竟有故意捕捉示吾欲博利者,请问,如此是否该再以利赎之而放生?若不以利赎之,则当面害死,吾见之又不忍。请教恩师明示方法。则众生幸甚。

尝见同事欲害生物(如蚁、蟑螂等),劝之弗听,以财或物赎之则悦,后竟有故意捕捉示吾欲博利者,请问,如此是否该再以利赎之而放生?若不以利赎之,则当面害死,吾见之又不忍。请教恩师明示方法。则众生幸甚。


相关考题:

“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中的“劝”的意思是“鼓励”、“劝勉”。()

“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中的“劝”的意思是()A、规劝B、说服C、胜任D、鼓励

业余时间里,某同事爱讲一些“荤段子”。你会( )。(A)听听,一笑了之 (B)告诉同事,这些东西很低级、庸俗,劝他别讲了(C)走开 (D)仔细认真听,记下来后再讲给别人听

普门品中之偈颂有云:‘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如此作法是不是有伤了慈心,对方以毒药来害,虽然我们念圣号得救,但此毒药反害对方,如此不就太失慈悲之旨吗?

材料: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归,而天下之人不来。由是,土地虽大,有荒而不耕者,虽耕之而地力有所遗。人日益困,财日益匮,是谓弃天之时,遗地之利,竭人之财……轻敛则人乐其生,人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居者不流,流者日来,则土地无荒,桑柘日繁,尽力耕之,地有余利,人日益富,兵日益强,四邻之人归之如父母。虽欲驱之而去,其可得耶? ——摘自唐李翱(772~841年)《平赋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翱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姜氏欲之,焉辟害?”中“辟”的今字是()

姜氏欲之,焉辟害?

下列句中的“如”用作形容词词尾的是()A、一日不见,如三秋兮。B、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C、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老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A、上B、下C、先D、重E、害

翻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凡人之動,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B、庄公寤生,惊姜氏。C、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以下哪句话最能够体现孔子提倡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思想?()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B、“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C、“学面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尝”意义不同的一项()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C、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D、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材料: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重敛则人贫,人贫则流者不归,而天下之人不来。由是,土地虽大,有荒而不耕者,虽耕之而地力有所遗。人日益困,财日益匮,是谓弃天之时,遗地之利,竭人之财……轻敛则人乐其生,人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居者不流,流者日来,则土地无荒,桑柘日繁,尽力耕之,地有余利,人日益富,兵日益强,四邻之人归之如父母。虽欲驱之而去,其可得耶? ——摘自唐李翱(772~841年)《平赋书》根据材料,指出李翱的主要观点。

多选题《老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句中意动用法的词有()A上B下C先D重E害

单选题以下哪句话最能够体现孔子提倡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思想?()A“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B“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C“学面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问答题姜氏欲之,焉辟害?

问答题凡人之動,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

问答题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说明文中“于”、“以”、“其”、“所”的用法,是什么词、意义或作用是什么?

问答题翻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问答题标点并翻译以下古文。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单选题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尝”意义不同的一项()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C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D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B庄公寤生,惊姜氏。C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单选题下列句中的“如”用作形容词词尾的是()A一日不见,如三秋兮。B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C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问答题尝见同事欲害生物(如蚁、蟑螂等),劝之弗听,以财或物赎之则悦,后竟有故意捕捉示吾欲博利者,请问,如此是否该再以利赎之而放生?若不以利赎之,则当面害死,吾见之又不忍。请教恩师明示方法。则众生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