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化学教师在演示苯酚与Fe3+显色的实验时,不小心多加了一些FeCl3溶液,结果原本已经变成的蓝色又褪去了。问题:(1)请你猜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你做出假设的思路。(2)化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程学习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你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应用苯酚与Fe3+显色这一性质。
一位化学教师在演示苯酚与Fe3+显色的实验时,不小心多加了一些FeCl3溶液,结果原本已经变成的蓝色又褪去了。问题:(1)请你猜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你做出假设的思路。(2)化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程学习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你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应用苯酚与Fe3+显色这一性质。
相关考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是两位化学教师在讲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之前,对学生学情进行的分析: 老师l:学生已经有烃的基础知识,在烃的衍生物中,从简单的多了个氧原子开始,从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接触过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在此节课上学生可继续加以应用。 老师2: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知识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提出f*q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知识经验上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甲烷、乙烯、苯的分子组成、结构特征、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并学会比较各种烃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也初步了解了有机基团与性质的关系,对于官能团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但毕竟高一学生刚接触有机化学, 知识掌握是零乱而不系统的。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请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学情分析。 (2)说明学情分析对化学课堂教学有何意义。
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B.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C.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D.以上三项均正确
新课程改革以来,针对原有化学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中学化学的教学要由“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向“观念为本”的教学。 化学基本观念是个体在系统学习化学课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化学的总体看法和概括性认识.具有超越知识的持久价值和广泛的迁移作用。在学校教学中,化学基本观念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反思概括。例如元素观;二是来自学生对化学探究过程、学习方法的反思。例如分类观;三是来自学生对化学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的认识与反思。 综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学学段,学生应该形成哪些化学基本观念(至少写出三种,已给的两种除外) (2)简述“分类观”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应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下面是一位化学教师关于“化学平衡的移动”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化学平衡?学生:(思考)教师: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组成保持不变的状态。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的移动呢?教师:边讲边板书。?学生:(倾听)教师:大家理解了吗?下面我们来研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首先看浓度的影响。(边讲边板书)实验1:?教师:请各小组(事先已为各小组准备了相应的实验试剂与仪器)取3 mL重铬酸钾溶液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几滴浓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大家是不是看到加了氢氧化钠溶液之后,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了?是不是说明氢离子减少使上述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了?对,是的,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教师:(边讲边板书)实验2:……(接着教师归纳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问题:(1)请结合案例,说明该教师教学的主要优点有哪些。(可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回答)(12分)(2)你认为此案例中,该教师教学中还存在的不足是什么?(2分)(3)“化学平衡的移动”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这类知识在学生化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6分)
案例: 教材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表述: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记录实验现象。(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 (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 (4)教师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 【学生活动】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实验 (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 属。放置在空气中会因被氧化而变暗。 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后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推测可能是由杂质产生的. 实验(3)结论: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 【学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学生丙】钠呈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 选项 A B C D 1比例(%) 13.6 21.2 42.5 22.7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可能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学生丁】钠呈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圆的。但是,即便不是速度导致的圆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 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存在形式、保存方法、用途。问题: (1)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2)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 (4)本教学设计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如果有,请指出并简要说明。
关于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学校应向高中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并由学生自己对实验安全负责B.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制作简易实验仪器C.开发和利用社区学习资源。是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途径D.应鼓励教师应用和研制化学教学软件.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是高中阶段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篇,生活中对于钠的相关应用也极为广泛。请结合化学相关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简述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策略。(2)请以钠与水的反应为例,说明如何采用观察、实验和思考等多种感官相结合的学习策略学习钠和水这一化学反应。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问题:(1)请以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燃烧和灭火”为例,说明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上述要求。(2)落实上述要求有何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的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6分)(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合适的化学教学策略。(6分)
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教学活动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教学活动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教学活动3】①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⑦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③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分)。(3)在教学活动3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分)
材料:教学内容:酶的发现和高效性。实验: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教师活动:分组实验比较Fe3+与肝脏研磨液对过氧化氢的作用。启发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得出肝脏研磨液中存在某种物质其催化效率比Fe3+高,从而引出酶的存在及特性。学生活动:人人动手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并由此而推测酶与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相比具有哪些相同、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前后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能得出实验结论:酶具有高效性。问题:(1)上述材料中的教师教学使用了哪种教学策略 试对其进行评析。(10分)(2)结合以上材料说说这种教学策略的特征有哪些 (10分)
一位化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转化”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向FeSO4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双氧水,看到溶液变红色,但很快褪去了。学生不解:难道双氧水不能氧化Fe2+吗? (1)请你用大学学过的知识,猜想造成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 (2)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一位化学教师在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学生互动效果不好,原因是她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1)请你以“元素周期律”为例,设计一个课堂教学问题。(2)请说明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
一位化学教师要配制一份Cu2+溶液,他发现实验室中有两种铜盐,其中硫酸铜是蓝色,而氯化铜为绿色。于是他产生疑问:既然都是Cu2,两者的颜色为何不同呢?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请你提出猜想,为何两种铜盐的颜色不同。(2)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选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适合的化学教学策略?
背景材料: 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问题: (1)请举例说明,化学课程是与生产、生活等实际息息相关的。 (2)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与实际相联系?
背景材料: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一位老师在设计“醛的性质”的教学时,为了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物品,他想到既然葡萄糖可以还原氢氧化铜,为什么不用葡萄汁来直接做实验呢?于是.他向葡萄汁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这位教师很兴奋,但是一位同事却提醒他:葡萄汁的成分很复杂,这个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 问题: (1)什么叫作创设情境?为什么要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2)该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请猜想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3)这一事件对你进行化学教学有什么启示?
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l.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分析该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问答题《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化学课程体系应适应不同发展需要和不同志趣学生的需要,教科书编写时要充分体现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选修课程模块要为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后续化学课程模块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的编写要从不同的角度组织内容,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基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设计《化学与生活》模块可使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 (2)试根据《化学与生活》模块特点,选择适合的化学教学策略?
问答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片段。[直接引入]与同学们一起深呼吸,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空气。[问题1]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生活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问题2]以上事实说明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得出结论]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CO和水蒸气。[问题3]设计实验粗略测定空气中O的体积分数。前后的四个同学可以组成一个小组,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学生讨论,一起探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适时给予引导、点拨,激励性评价。估计学生会认同"利用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体积分数",准备实验用品,让学生演示。提供出错机会,让实验说话,引导分析原因。[设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并交流,得出较好的方案并自己动手做。[发现与探究]实验结果是氧气约占空气的20%,与科学家的结论相差甚远。为什么呢?[重新设计实验]学生猜想、分析推理,归纳出选择可燃物的原则,完善实验方案。[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上实验。[讲述]简介空气发展史。最后交流总结并布置作业。问题:(1)该教师采用哪种形式来组织化学教学内容,并如何创设学习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设计了科学探究活动来加强实验教学?
问答题一位化学教师在演示苯酚与Fe3+显色的实验时,不小心多加了一些FeCl3溶液,结果原本已经变成的蓝色又褪去了。问题:(1)请你猜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你做出假设的思路。(2)化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程学习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你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应用苯酚与Fe3+显色这一性质。
问答题一位化学教师在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学生互动效果不好,原因是她在讲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没有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1)请你以“元素周期律”为例,设计一个课堂教学问题。(2)请说明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