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化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转化”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向FeSO4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双氧水,看到溶液变红色,但很快褪去了。学生不解:难道双氧水不能氧化Fe2+吗? (1)请你用大学学过的知识,猜想造成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 (2)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一位化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不同价态铁元素之间的转化”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向FeSO4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然后向其中加入双氧水,看到溶液变红色,但很快褪去了。学生不解:难道双氧水不能氧化Fe2+吗? (1)请你用大学学过的知识,猜想造成这个实验现象的原因。 (2)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相关考题:

(11分)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实验验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色酚酞试液变溶液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溶液呈【分析与思考】⑴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A. 向碘水中滴加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可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B. 向SO2水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BaSO3难溶于盐酸C. 向0.1 mol·L-1FeSO4溶液中滴加少量酸性KmnO4溶液,KmnO4溶液褪色,说明Fe2+具有氧化性D. 向2.0 mL浓度均为0.1 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 mol·L-1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说明AgCl的Kap比AgI的Kap大

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王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钙溶液。请你按小王同学的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填写写表:猜想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若不反应可不写化学方程式)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方案Ⅰ: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滴加几滴_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_______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案Ⅱ:(选用与方案Ⅰ不同类别的其他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 验 操 作 及 现 象实 验 结 论A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B向某溶液中加入2滴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向溶液中加入几滴新制的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将某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一定是D将少量某物质的溶液滴加到新制的银溶液中,水浴加热后有银镜生成该物质一定属于醛类

(8分)纯碱(Na2CO3)是一种重要的盐类物质,在化学工业中用途极广。工业上通常用氨碱法来生产。小红同学为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进行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请你帮助她将下列实验报告填写完整。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猜想一:Na2CO3溶液显碱性 取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显碱性猜想二:能与酸反应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然后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化学方程式猜想三:能与Ca(OH)2反应 向盛有少量Na2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产生白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猜想四:能与BaCl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反应的基本类型为[交流与反思] 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是否与猜想二相同? (填“是”或“否”)

下面是一位化学教师关于“化学平衡的移动”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化学平衡?学生:(思考)教师:化学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组成保持不变的状态。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的移动呢?教师:边讲边板书。?学生:(倾听)教师:大家理解了吗?下面我们来研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首先看浓度的影响。(边讲边板书)实验1:?教师:请各小组(事先已为各小组准备了相应的实验试剂与仪器)取3 mL重铬酸钾溶液放入试管中。再加入几滴浓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大家是不是看到加了氢氧化钠溶液之后,溶液颜色从橙色变成黄色了?是不是说明氢离子减少使上述平衡向正反应的方向移动了?对,是的,减少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教师:(边讲边板书)实验2:……(接着教师归纳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问题:(1)请结合案例,说明该教师教学的主要优点有哪些。(可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回答)(12分)(2)你认为此案例中,该教师教学中还存在的不足是什么?(2分)(3)“化学平衡的移动”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这类知识在学生化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有哪些?(6分)

某化学学习小组欲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1)实验试剂及仪器:?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氯水、KSCN溶液、铁粉、锌片、铜片、稀硫酸、胶头滴管、试管?(2)实验记录?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在实验②中,有部分同学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就出现了血红色,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由于实验员失误,可能导致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2+,如何检验是否有少量Fe“的存在?(3)作为教师,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03、Na2S03,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液漏斗下端口留出后,及时关闭活塞, 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

案例:下面是某化学老师关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课堂教学实录片段。老师:从物质组成上分析,你认为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4:我认为还有可能生成H2O2。(这是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老师: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已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可能生成的产物。那么,哪些物质才真正是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生成的产物呢?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推断。(学生已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经过讨论,很快有了结果)老师:请大家按照自己的方案做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下表即为某同学的实验报告:老师: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学生:……老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5:我发现试管是热的.说明反应放热。学生6:我发现滴加酚酞后溶液变红,但振荡后很快又褪色了.为什么呢?老师:不错!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众学生:是啊,是啊!为什么呢?老师:是啊.怎么办呢?(征求学生意见后,老师此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方案)老师组织后续的探究课题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是什么因素使变红了的溶液又褪色了?(以下讨论、探究等内容已省略)问题:(1)针对该案例中某学生的实验报告,请给出你的评价和建议。(6分)(2)根据该老师的教学流程,说明其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课程理念?(可从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动机培养等5方面,任选4个方面予以回答)。(8分)(3)简述该教学案例中老师是如何达成“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6分)

某初中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实验室现有3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已知它们分别是NaN03、NaCl、Na2C03的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将它们一一鉴别。【考试结果】有30%N学生提交了下面的方案:分别取三种溶液样品少量,放入三支试管中,向三支试管各滴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的溶液是Na2C03溶液,再向无明显现象的两支试管里分别滴AgN0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溶液是NaCl溶液,无明显现象的原溶液是NaN03溶液。根据上述信息,回答:(1)请设计出本实验正确的鉴别方案。(2)试对上述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3)写出本实验中涉及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某化学教师为了检测学生对“金属活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设置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试题】一位同学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①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②将Ag放入Cu(N03)2溶液中;③将Cu放入AgN03溶液中;④将Cu放入ZnS04溶液中;⑤将Zn放入AgN03溶液中。 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⑤ 【考试结果】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回答】在水中不断的加入糖,开始不断溶解,后来就不再溶解。【教师引导】为什么不断加入糖之后,会出现不再溶解的现象?接下来就探究“饱和溶液”的内容。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部分溶解。然后再加入15mL水,搅拌,未溶解的氯化钠继续溶解。【教师引导】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搅拌,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钾,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教师引导】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实验】学生按照设置好的活动小组,根据任务安排进行动手实验。【学生回答】加热烧杯后,剩余固体全部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也全部溶解。待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教师总结】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教师提问】请学生根据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对上述实验中溶液的状态试着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全部溶解。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氯化钠只有部分溶解,此时是饱和溶液。然后再加入15mL水,因为又能继续溶解氯化钠,所以此时为不饱和溶液。【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如何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学生回答】①加入溶质;②降温。【教师引导】如何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学生回答】①增加溶剂;②升温。【教师说明】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环节三:巩固提高1.在大箩卜上挖一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来,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在倒出的溶液中还可以溶解少量食盐。这说明( )。A.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B.倒出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原溶液中溶剂多了 D.原溶液中溶质少了【答案】AC。环节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思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板书设计】

一位化学教师在演示苯酚与Fe3+显色的实验时,不小心多加了一些FeCl3溶液,结果原本已经变成的蓝色又褪去了。问题:(1)请你猜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你做出假设的思路。(2)化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程学习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你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应用苯酚与Fe3+显色这一性质。

一位化学教师要配制一份Cu2+溶液,他发现实验室中有两种铜盐,其中硫酸铜是蓝色,而氯化铜为绿色。于是他产生疑问:既然都是Cu2,两者的颜色为何不同呢?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请你提出猜想,为何两种铜盐的颜色不同。(2)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

用KSCN溶液鉴定溶液中Fe3+离子的现象是()。A、溶液变蓝色B、溶液变橙色C、溶液变红色D、产生白色沉淀

将K2Cr2O7溶液加入硝酸酸化,加入乙醚后,再加双氧水,则()A、双氧水在酸性介质中分解,溶液仍为橙色B、重铬酸钾将双氧水氧化,溶液变为绿色C、溶液变为蓝色D、溶液变为紫色

氧化还原法测铁常用的有:()、()和()。  高锰酸钾法是用()为还原剂,将溶液中的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以后,再以()将稍过量的()氧化,用高锰酸钾溶液滴定()。用氯化亚锡还原三价铁的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还原后的溶液应迅速(),否则在热盐酸溶液中生成的Fe2+易被()氧化,为了保证Fe3+完全变为Fe2+并阻止Fe2+的氧化,常常当溶液从黄色还原成无色后,再加入1~2滴()溶液,然后加入()氧化,此时生成甘汞白色丝状;如果还原时加入()量过多,则()(Hg2Cl2)进一步还原成()沉淀,它易被高锰酸钾氧化,使铁的结果()。

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合理的是()。A、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呈红色,说明不含Fe2+B、向某溶液中通入Cl2,然后再加入KSCN溶液变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Fe3+D、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白色沉淀,又观察到颜色逐渐变为红褐色,说明该溶液中只含有Fe2+,不含有Mg2+

背景材料: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一位老师在设计“醛的性质”的教学时,为了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物品,他想到既然葡萄糖可以还原氢氧化铜,为什么不用葡萄汁来直接做实验呢?于是.他向葡萄汁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后,生成砖红色的沉淀。这位教师很兴奋,但是一位同事却提醒他:葡萄汁的成分很复杂,这个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 问题: (1)什么叫作创设情境?为什么要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2)该实验可以说明葡萄糖的还原性吗?请猜想还有哪些影响因素? (3)这一事件对你进行化学教学有什么启示?

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l.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向FeCl3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色,再加入过量的NH4F溶液后,溶液又变为()色,最后滴加NaOH溶液时,又有()生成。

将浅绿色晶体A溶于水后加入氢氧化钠和H2O2并微热,得到棕色沉淀B和溶液C。B和C分离后将溶液C加热有碱性气体D放出。B溶于盐酸得黄色溶液E。向E中加KSCN溶液有红色的F生成。向F中滴加SnCl2溶液则红色褪去,F转化为G。向G中滴加赤血盐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向A的水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H生成。给出A~H所代表的主要化合物或离子。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获得二氧化碳,有哪些可利用的途径(至少举出三种,类型尽可能不同)?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它学的优势是一个整体的优势”。

问答题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分析该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问答题一位化学教师在演示苯酚与Fe3+显色的实验时,不小心多加了一些FeCl3溶液,结果原本已经变成的蓝色又褪去了。问题:(1)请你猜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你做出假设的思路。(2)化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程学习的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你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应用苯酚与Fe3+显色这一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