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的CT特点是()A、单侧,小于2cm,低密度网格状,CT值-33~28HUB、单侧,大于2cm,低密度均匀肿块,CT值30~50HUC、单侧多见,直径2~20cm,中央坏死,少数伴有钙化,强化显著D、单侧,体积大,密度不均有钙化,邻近结构侵犯E、单侧,无症状,体积大,以脂肪成分为主,CT值-80~120HU
嗜铬细胞瘤的CT特点是()
- A、单侧,小于2cm,低密度网格状,CT值-33~28HU
- B、单侧,大于2cm,低密度均匀肿块,CT值30~50HU
- C、单侧多见,直径2~20cm,中央坏死,少数伴有钙化,强化显著
- D、单侧,体积大,密度不均有钙化,邻近结构侵犯
- E、单侧,无症状,体积大,以脂肪成分为主,CT值-80~120HU
相关考题:
关于嗜铬细胞瘤特征错误的是:A。嗜铬细胞瘤90%以上为良性肿瘤,80%一90%发牛于肾上腺髓质,其中约90%为单侧单个病变。起源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约占lO%,恶性嗜铬细胞瘤约占5%一10%,可造成淋巴结、肝、骨、肺等转移B. 典型的嗜铬细胞瘤三联征,即阵发性“头痛、多汗、心悸”,肿瘤释放的大量儿茶酚胺入血可导致剧烈的临床症候如高血压急症、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称为嗜铬细胞瘤危象C. CT、MRI可以发现肾上腺或腹主动脉旁交感神经节的嗜铬细胞瘤,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较低,而间位碘苄胍(MIBG)扫描弥补了cT、MRI的缺点,尤其是对肾上腺外、复发或转移肿瘤的定位具有一定的优势D. 控制嗜铬细胞瘤导致的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和改善临床症状,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选用α受体阻滞剂。
嗜铬细胞瘤的CT特点是A.单侧,小于2cm,低密度网格状,CT 值-33~28HUB.单侧,大于2cm,低密度均匀肿块,CT 值30~50HUC.单侧多见,直径2~20cm,中央坏死,少数伴有钙化,强化显著D.单侧,体积大,密度不均有钙化,邻近结构侵犯E.单侧,无症状,体积大,以脂肪成分为主,CT值-80~120HU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特点是 A.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小于2cm,低密度网格状,CT值-35~28HUB.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大于2cm,低密度均匀肿块,CT值35~50HUC.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多见,直径2~20cm,中央坏死,少数伴钙化,强化显著D.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体积大,密度不均多伴钙化,侵犯邻近结构E.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无症状,体积大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80~-120HU
131I-MIBG的适应证不包括()。A、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B、确定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的部位及范围C、恶性嗜铬细胞瘤131I-MIBG治疗后随访观察D、CT或超声显像有可疑的肾上腺病变,需进一步提供病变性质和功能状态者E、皮质醇增多症的诊断
下列不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特点的是()A、肿瘤内有脂肪可以呈低密度B、较小肿瘤密度均匀,类似肾脏的密度C、较大的肿瘤可以出现囊变D、增强检查肿瘤明显强化,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E、10%的嗜铬细胞瘤为多发性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特点是()A、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小于2cm,低密度网格状,CT值-35~28HUB、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大于2cm,低密度均匀肿块,CT值35~50HUC、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多见,直径2~20cm,中央坏死,少数伴钙化,强化显著D、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体积大,密度不均多伴钙化,侵犯邻近结构E、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无症状,体积大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80~-120HU
I-MIBG的适应证()。A、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B、确定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的部位及范围C、恶性嗜铬细胞瘤I-MIBG治疗后随访观察D、CT或超声显像有可疑的肾上腺病变,需进一步提供病变性质和功能状态者E、以上都对
患者男性,58岁,因阵发性头晕,视物模糊,血压升高入院,CT示左侧肾上腺肿物。正确的诊断是( )A、肾上腺嗜铬细胞瘤B、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C、肾上腺皮质腺瘤D、肾上腺皮质癌E、肾上腺转移癌
配伍题为纠正低血容量,儿茶酚胺症术前应使血细胞比容降低至(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发生率( )|常在排尿和排尿后出现阵发性高血压(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约占儿茶酚胺症的( )|CT检查对嗜铬细胞瘤的检出率可达( )A不足10%B膀胱嗜铬细胞瘤C85%D90%以上E45%以下
单选题醛固酮腺瘤的CT特点是( )。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