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特点是 A.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小于2cm,低密度网格状,CT值-35~28HUB.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大于2cm,低密度均匀肿块,CT值35~50HUC.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多见,直径2~20cm,中央坏死,少数伴钙化,强化显著D.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体积大,密度不均多伴钙化,侵犯邻近结构E.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无症状,体积大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80~-120HU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特点是

A.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小于2cm,低密度网格状,CT值-35~28HU

B.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大于2cm,低密度均匀肿块,CT值35~50HU

C.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多见,直径2~20cm,中央坏死,少数伴钙化,强化显著

D.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体积大,密度不均多伴钙化,侵犯邻近结构

E.肿瘤位于肾上腺单侧,无症状,体积大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80~-120HU


相关考题:

男性,20岁。患阵发性高血压3年,CT显示左肾上腺区肿物。尿VMA升高,手术切除。首先考虑的病理诊断是A、肾上腺皮质增生结节B、肾上腺皮质腺瘤C、肾上腺嗜铬细胞瘤D、肾上腺恶性淋巴瘤E、肾上腺皮质癌

关于嗜铬细胞瘤特征错误的是:A。嗜铬细胞瘤90%以上为良性肿瘤,80%一90%发牛于肾上腺髓质,其中约90%为单侧单个病变。起源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约占lO%,恶性嗜铬细胞瘤约占5%一10%,可造成淋巴结、肝、骨、肺等转移B. 典型的嗜铬细胞瘤三联征,即阵发性“头痛、多汗、心悸”,肿瘤释放的大量儿茶酚胺入血可导致剧烈的临床症候如高血压急症、低血压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等称为嗜铬细胞瘤危象C. CT、MRI可以发现肾上腺或腹主动脉旁交感神经节的嗜铬细胞瘤,对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较低,而间位碘苄胍(MIBG)扫描弥补了cT、MRI的缺点,尤其是对肾上腺外、复发或转移肿瘤的定位具有一定的优势D. 控制嗜铬细胞瘤导致的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和改善临床症状,首选β受体阻滞剂,必要时选用α受体阻滞剂。

患者,男,43岁。头痛、头晕1年余。血压150/95mmH9。CT表现如图所示。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肾上腺增生S 患者,男,43岁。头痛、头晕1年余。血压150/95mmH9。CT表现如图所示。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肾上腺增生B.肾上腺腺瘤C.肾上腺腺癌D.肾上腺囊肿E.嗜铬细胞瘤

患者,女,36岁。高血压3年。CT图像见图。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肾上腺增生B.肾上腺腺瘤C.肾上腺腺癌D.肾上腺囊肿E.嗜铬细胞瘤

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必要检查是 ( ) A、血、尿儿茶酚胺测定B、24小时尿VMA测定C、必要时行胰高糖素刺激试验D、肾上腺CT检查E、垂体CT检查

患者,女,36岁。高血压3年。CT图像见图。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肾上腺增生B.肾上腺腺瘤SXB 患者,女,36岁。高血压3年。CT图像见图。最有可能的诊断是A.肾上腺增生B.肾上腺腺瘤C.肾上腺腺癌D.肾上腺囊肿E.嗜铬细胞瘤

女,23岁,满月脸、向心性肥胖,CT扫描如图所示,应诊断为( )A右侧肾上腺增生B右侧肾上腺腺瘤C右侧肾上腺腺癌D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E右侧肾上腺转移瘤

男性,28岁,左腰背酸胀5个月,CT检查如图所示,应诊断为( )A左肾上腺髓样脂肪瘤B左肾上腺错构瘤C左肾上腺嗜铬细胞瘤D左肾上腺腺瘤E左肾上腺转移瘤

患者,女性,23岁。满月脸、向心性肥胖, CT扫描示右侧肾上腺占位。应诊断为A.右侧肾.上腺增生B.右侧肾上腺腺瘤C.右侧肾上腺腺癌D.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