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汽化和液化”一节中“观察塑料袋”的演示实验如下:如图3.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任务:(1)从微观角度说明塑料袋膨胀的原因(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汽化和液化”一节中“观察塑料袋”的演示实验如下:
如图3.3-1,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你会看到什么变化?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又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

任务:
(1)从微观角度说明塑料袋膨胀的原因(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参考解析

解析:子之间的距离大于液体分子距离,气态酒精分子不断撞击塑料袋,从而使塑料袋膨胀。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下雨之后地上的积水,太阳出来一会就消失了。湿衣服在太阳下一会就干了,那这些水都去哪了?
生:蒸发了。
师:很好,很多同学说蒸发了,是消失了么?
生:不是,是从液体变成了气体。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平时的物理知识掌握得很扎实,物理学上把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之为“汽化”.那么
汽化之后的液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下。在透明的塑料袋里滴入几滴酒精,然后将它放在热水里面。
生:塑料袋膨胀了。
师:塑料袋为什么膨胀?说明了什么?
生:体积增大了!
师:很好,也就是说当液体汽化成气体之后,体积增大了,还有吗?大家想是否需要条件?生:热水。
师:对,热水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提供热量!汽化需要吸收热量。

相关考题: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中关于“保险丝的作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该演示实验“观察保险丝的作用”的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热机”一节中“能量转换”的演示实验如下:任务:(1)试举出3个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 图示为初中物理某教材“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演示实验。 演示 如图2.2-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任务: (1)说明教材中所述“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某物理单教科书关于“电与磁”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0所示。任务:(1)这个演示实验用了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电磁振荡”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把线圈、电容器、电流表、电源和单刀双掷开关照图14.2—1连成电路。 先把开关置于电源一边。为电容器充电;稍后再把开关置于线圈一边,使电容器通过线圈放电。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稍后再把开关置于线圈一边,使电容器通过线圈放电。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的实验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关于折射率的内容要求为:“测定材料的折射率”一材料二高中物理教科书“折射率”一节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等知识点。任务:(1)简述什么是折射率。(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测定玻璃折射率”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包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关于“动量守恒定律”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4所示:任务:(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功和内能”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在有机玻璃筒底放置少量易燃物,例如蓬松的棉花,迅速压下筒中的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图10.1—1压下活塞。观察筒底物品的变化 任务:(1)回答演示实验中的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内容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时摸喉头。 实验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这门课。任务: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24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扩散”的内容标准为:“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内能和能量”一节中关于“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如下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等知识。 任务: (1)简述扩散的含义。(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示为某高中物理教材“光的粒子性”一节的“观察光电效应”的演示实验。演示把一块锌板连接在验电器上,并使锌板带负电,验电器指针张开。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图17.2—1),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任务: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如图16.1一1,A、B是两个悬挂起来的钢球,质量相等。使B球静止,拉起A球,放开后A与日碰撞.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 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 任务:(1)说明教材所述“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的实验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关于“分子动理论”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0所示。任务:(1)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声音的特性”一节中“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的演示实验如下: 如图2.2.3,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任务: (1)为什么要观察乒乓球的振幅。(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用豆粒做气体分子的模型.可以演示气体压强产生的机理。 把一颗豆粒拿到台秤上方约10cm的位置,放手后使它落在秤盘上,观察秤的指针的摆动情况。 再从相同高度把100粒或者更多的豆粒连续地倒在秤盘上(图8.4-4),观察指针的摆动情况。使这些豆粒从更高的位置落在秤盘上,观察指针的摆动情况。 (1)说明教材所述“使这些豆粒从更高的位置落在秤盘上,观察指针的摆动情况’’的实验设计意图。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热机”一节中“能量转换”的演示实验如下: 如图14.1.1.在试管内装些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将水加热一段时间.观察现泉。 讨论这个过程中不周形,式的能量之间转化的情况。 任务: (1)试举出3个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关于“焦耳定律” 的内容要求有:“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焦耳定律” 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如下所示: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已学习过电功、 电功率等知识。任务:(1) 简述焦耳定律的内容。(4 分)(2) 根据上述材料, 完成“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 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等)。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汽化与液化”的内容要求是:“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材料二某初中物理教材中“汽化和液化”一节为“探究水的沸腾”设计了如下实验: 探究水的沸腾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按照下图安装实验仪器。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至沸腾。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仿照晶体熔化曲线,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依照前面对熔化过程的探究,可以从这个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已学过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等知识。 (1)什么是沸点 (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水的沸腾”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33分)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 图 7 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科学的转折: 光的粒子性” 一节中的一个演示实验。任务:(1) 这个演示实验可用于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 (4 分)(2) 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断, 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8 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电阻’’的内容要求为:“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 材料二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电阻”一节,关于“比较小灯泡的亮度”的演示实验如下: 比较小灯泡的亮度 如图l6.3-l,把长短、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镍铬合金(或锰铜)丝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已学过电流、电压等内容。任务: (1)简述电阻的内涵。(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电阻”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 图 10 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光现象” 一章中的演示实验。任务:(1) 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哪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 (4 分)(2) 基于该演示实验, 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8 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l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全反射”一节中的演示实验。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全反射现象。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电生磁”一节中“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演示实验如下: 演示 如图9.3-7所示,在螺线管的两端各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通电后观察小磁针的指向。轻敲纸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一次。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轻敲纸板”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问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6是某初中物理教科书“功率”一节中的内容。 任务:(1)简述什么是功率。(2)基于该图片内容,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

问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初中物理某教材“热机”一节中“能量转换”的演示实验如下.任务:(1)试举出3个生活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例子。(4分)(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