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再别康桥》一、考题回顾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
一、考题回顾



参考解析

解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2.师配乐示范朗诵。
3.生齐声朗诵全诗。
4.诗歌有哪些因素让你读得这么美?
韵律和谐、首尾呼应(回环反复的效果)。
韵律和谐: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回环反复: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三)走进诗歌,分析意象
1.分组讨论:《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带着问题诵读全诗。
金柳: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青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3.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等。
金柳(比喻)新娘
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天上虹
4.学生集体配乐朗读全诗。
5.“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的感觉。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总结。
2.作业:课后搜集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诗歌中体现的三美原则。
①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轻轻”“悄悄”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
②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句字数6—8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美学家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③绘画美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2.本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新月》月刊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相关考题:

怎么理解《再别康桥》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一、考题回顾

高中语文《鸿门宴》一、考题回顾

高中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考题回顾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考题回顾

高中语文《沁园春?雪》一、考题回顾

高中语文《访谈》一、考题回顾

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

某位教师需要选取《再别康桥》的背景音乐来辅助教学,以下哪一种不属于音频资源()A、再别康桥.wavB、再别康桥.mp3C、再别康桥.wmfD、再别康桥.wma

小明想到网上找《再别康桥》的英文译稿,那么他可以输入的关键字是()A、"再别康桥英文版"、"再别康桥英文译稿"、"再别康桥英文"B、"再别康桥英文版"、"再别康桥+英文"、"再别康桥英文译稿"、"再别康桥英文"C、"再别康桥英文版"、"再别康桥+英文"、"再别康桥英文译稿"D、"再别康桥英文版"、"再别康桥+英文"

简述《再别康桥》的思想内容。

《再别康桥》一诗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生活的留恋之情。

简述《再别康桥》的艺术特征。

《再别康桥》

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 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分析《再别康桥》融情入景,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

名词解释题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

单选题某位教师要选取一段《再别康桥》的背影音乐来辅助教学,以下哪一种不属于音频资源()A再别康桥.wavB再别康桥.mp3C再别康桥.wmfD再别康桥.wma

问答题《再别康桥》诗中“康桥”的象征意义?

问答题简述《再别康桥》的艺术特征。

问答题《再别康桥》的诗性美感主要体现在哪里?

多选题下面对《再别康桥》分析正确的有()A《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B《再别康桥》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C《再别康桥》的韵脚有: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D《再别康桥》像宋词一般错落有致,摇曳多姿,作者并不追求诗歌的建筑美 。

单选题某位教师需要选取《再别康桥》的背景音乐来辅助教学,以下哪一种不属于音频资源()A再别康桥.wavB再别康桥.mp3C再别康桥.wmfD再别康桥.wma

单选题用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再别康桥》的英文译稿,最有效的搜索关键字应该是()A“再别康桥”的英文译稿B“再别康桥”C《再别康桥》D《再别康桥》英文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