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材料2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探究实验如下所示探究金属活动顺序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如图1)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如图2)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材料3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并知道了置换反应可作为金属活动性的判据,如铁比铜活动性强。要求:(1)谈谈你对该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金属性活动性顺序”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实验探究酸溶液,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材料2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的探究实验如下所示探究金属活动顺序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如图1)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如图2)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材料3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已学过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并知道了置换反应可作为金属活动性的判据,如铁比铜活动性强。要求:(1)谈谈你对该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价值的认识。(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金属性活动性顺序”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参考解析

解析:(1)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在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结合生活现象及理论解析得出的,因此它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是在前面学习到的金属、非金属等重要反应的规律总结,是化学知识中的一个重要规律,也是学习置换反应、金属腐蚀的条件等知识的基础。b.本知识的学习,适宜采用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与经验结合,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并归纳得出结论,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加强对比、类比等科学方法的学习。c.知识的学习过程本身,吸引着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化学的自信心。d.金属活动性顺序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助于理解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与价值,提高社会责任感。(2)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金属与金属盐溶液发生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之间的关系。2.学会利用置换反应判断两种金属的活泼性。【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实验的方法,学会用实验现象判断两种金属性、活泼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实验,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法,教师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很多,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镀金的材料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这是我们社会所不允许的,必须严惩,但是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实现把金镀在其他材料上的吗,总结同学们的回答,引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可以了解违法犯罪分子是得到镀金的材料的”新课教学:同学们进行分组完成以下三个实验,①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如图1)过一会儿取出,观察。②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如图2)过一会儿取出观察。③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并且小组讨论回答这三个实验各有有什么现象发生。由各个小组代表把他们三个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有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实验①铝丝上有红棕色的铜生成,实验②铜丝上有银白色的单质银生成,而实验③铜丝上没有反应。最后由老师进行讲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是因为金属的活泼性不同,从而得出结论(金属活动顺序是:铝

相关考题:

能够发生( )反应的金属浸在含有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才能构成金属-金属离子电极。A.不可逆氧化还原B.可逆氧化还原C.氧化还原D.置换

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氢气,Y不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Y表面有银析出,而Z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后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案,分别用金属A、B跟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经实验发现: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有下图所示关系。分析图像得到的以下结论中,不合理的是A.反应得到氢气的质量相等B.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A>BC.两种金属的活动顺序A>BD.稀硫酸已完全反应,两种金属可能有剩余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离子反应的内容标准是: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材料二某版高中教科书化学l中“离子反应”的部分内容?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必然有离子参加,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实验2-1】?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本节内容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求:?(1)材料二中“实验1”和“实验2”的现象分别是什么?(2)完成“离子反应”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物质的结构组成和主要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探究建议:实验探究乙醇、乙醛、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的知识结构体系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乙醇”片段:【观察与思考】【实验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1~2?mL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浸入50℃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温度。将铜丝烧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并感受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思考下列问题:1.实验1中金属钠与煤油、无水乙醇是否发生反应?从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在进行实验2的过程中,铜丝的颜色先后发生什么变化?乙醇在实验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综合整个反应过程,说明铜丝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实验表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一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子中一OH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资料卡】甲醛与乙醛酒与酒精用谷物酿制的低度酒与工业上用发酵方法从谷物、植物秸秆得到的含乙醇6%~10%的发酵液.经蒸馏可提高其中乙醇的含量。含酒精的饮料中含有浓度不等的乙醇。工业酒精中往往含有一种称为甲醇(CH30H)的有机化合物。饮用含甲醇的酒有害人体健康.可造成失明,甚至中毒死亡,所以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合酒精的饮料。交通警察用经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CrO3)硅胶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根据硅胶颜色的变化(硅胶中的+6价铬能被酒精蒸气还原为+3价铬,颜色发生变化),可以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甲醇、乙醇等醇类燃料是汽车的代用燃料。要求:1.写出本课的三维目标。(6分)2.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6分)3.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6分)4.由【观察与思考】可以得出乙醇具有哪些化学性质?(6分)5.试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6分)

阅读下列三个有关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内容标准: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初步认识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实验探究酸溶性、盐溶液与金属发生的置换反应极其规律。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中国古代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成就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第九单元 ?溶液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金属的化学性质”所呈现的部分内容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用途不仅与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例如,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由于铝的抗腐蚀性能好。那么,为什么铝具有这么好的抗腐蚀性能呢?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镁和铁都能与氧气反应。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单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例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初三化学考试中设计了下面试题。【试题】小明同学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对某本书上的‘: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用“一般”这个词呢难道还有例外吗于是他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钠很活泼。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同时。他还做了如下实验:往碳酸铜溶液中投入一小块钠,出现蓝色沉淀,没有红色物质析出。①请写出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通过上述探究.小明对其疑问得到的解答是什么【考试结果】经统计分析,学生在本试题②上的得分偏低。问题:(1)该试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2)试分析学生在②上得分偏低的可能原因。(3)如果你来讲评该试题,你将给予学生哪些学法指导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阅读下列三个有关材料。材料一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钢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作用。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4章材料家族中的元素第1节硅、无机非金属材料第2节铝金属材料第3节复合材料材料三教科书“铝与铝合金”的呈现内容认识铝及其化合物【交流?研讨】你已经学过钠、镁、铁等金属单质的知识,这些金属在性质上具有相似之处。讨论:1.铝作为一种金属,它可能具有哪些性质?2.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这可能与它的哪些性质有关?铝(aluminium)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660.4℃,沸点2?467℃,密度2.70?g/cm3,约为钢的1/3左右,导电性仅次于银、铜和金。金属铝的化学性质活泼,它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在常温下.金属铝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层薄膜能阻止内部的金属继续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铝还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观察?思考】金属铝的还原性实验1用镊子夹住一小团脱脂棉,蘸上一些铝粉,在酒精灯上点燃,并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瓶底放一些细沙),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2将两张圆形滤纸分别叠成漏斗状并套在一起.使四周都是四层.把内层“纸漏斗”取出,在底部留个孔,用水湿润,再把另一个“纸漏斗”套在一起,架在铁架子的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有细沙的蒸发皿,把5g烘干的三氧化二铁粉末和2g铝粉混合均匀放在“纸漏斗”中,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插入一个镁条,用燃着的木条点燃镁条.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记录这个反应称为铝热反应,铝粉和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称为铝热剂。铝热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常用于焊接钢轨等,这种焊接不用电源,而且焊接速度快、设备简易,适于野外作业。此外,在工业上,也利用铝热反应焊接大截面的钢材料。与铁、镁等金属相似的是,金属铝能与盐酸、稀硫酸等发生反应;与它们不同的是,它还能与碱溶液发生反应:摘自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4章第2节(铝金属材料)。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6分)(2)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4分)(3)用教学流程图(教学设计思维)简要表示本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6分)(4)在实验2铝热反应实验中,简述“纸漏斗”上面加入少量氯酸钾的原因并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5分)(5)回答【交流?研讨】中问题2“铝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这可能与它的哪些性质有关?”(3分)(6)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6分)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内容标准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某版本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1》“钠的重要化合物”的部分内容: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思考与交流 1.回忆前面做过的实验.描述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 2.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和氧化钙与水的反应类似,请你写出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3—5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轻轻摸一摸试管外壁,有什么感觉?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有什么现象发生? 通过实验和观察.请你描述一下这些现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2Na202+2H20=4NaOH+02↑ 过氧化钠还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Na202+2C02==2Na2C03+02↑ 因此.过氧化钠可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氧气的来源。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须化学1的“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和“金属的化学性质”等知识。 要求: (1)回答材料二中“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 (2)完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教学设计片段,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并对教学过程做简要说明。(不少于300字)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内容标准为:“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活动与探究建议:“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材料二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体系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l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材料三教科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所呈现的内容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中和反应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园实验10-8如图l0-13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约5 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如下的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实际上,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例如:可以发现,上述反应中生成的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钠都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化合物叫作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材料四学校条件和学生发展现状符合一般要求。要求:(1)设计“三维”教学目标。(2)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3)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展示、总结)。(4)设计教学板书。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光的反射”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光的反射”一节。关于“探究光反射定律时的规律”的探究实验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等。任务:(1)简述光的反射定律。(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光反射定律时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扩散”的内容标准为:“观察扩散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加以说明。” 材料二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内能和能量”一节中关于“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如下所示。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分子动理论基本内容等知识。 任务: (1)简述扩散的含义。(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等)。(24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一节中“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演示实验如下: 实验探究:让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动起来 如图8-4-2所示,把一根直导线ab放在磁体的磁场中,导体两端通过光滑金属导轨与电源、开关相连。接通电源,电流通过导线ab,观察发生的现象。 尝试进行各种变化.如改变电流的方向,或把磁铁的极性上下对调,探究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规律。 (1)说明上述实验中“改变电流的方向、磁铁的极性上下对调”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关于“焦耳定律” 的内容要求有:“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材料二 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有关“焦耳定律” 一节中的演示实验如下所示: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 已学习过电功、 电功率等知识。任务:(1) 简述焦耳定律的内容。(4 分)(2) 根据上述材料, 完成“探究电热的影响因素” 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求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等)。

初中化学《置换反应》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6日上午 河南省濮阳市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置换反应2.内容:3.基本要求:(1)要有适当的板书设计。(2)试讲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3)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答辩题目1.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有什么联系?2.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有哪些?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提问】科学家为了研究的方便,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了相应的分类。我们之前学习过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但有些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是没有氧原子参与的,他们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提出一类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二)新课教学首先我们先来进行三个实验,请同学们同桌两人讨论分析反应的本质,一会老师请三位同学上黑板板演。【答辩题目解析】1.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有什么联系?2.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锌与硫酸生成氢气和硫酸锌。通过上节课的实验可以知道铜与硫酸不发生反应。【教师引导】既然锌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由此可知金属的活泼性是不同的。那么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怎样的顺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金属的活动性。(二)新课讲授【学生实验】①铁与硫酸铜的反应;②铁、铜分别与盐酸的反应【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思考铁与铜,哪种金属更加活泼?为什么?【学生回答】铁比铜活泼,因为铁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有气泡产生,而铜与盐酸不反应,并且铁能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铁更活泼。【提出问题】通过这两组实验,你能说说我们在证明金属活动性强弱时采取的实验方法吗?【学生回答】第一种方法是让金属与另一金属的盐溶液反应,根据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第二种方法是让金属与酸反应,根据能否发生反应、发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泼性强弱。【教师引导】现有镁、铜、锌三种金属,利用上述实验方法,你能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来判断镁、铜、锌三种金属谁的活动性更强吗?(药品:镁条、铜丝、锌粒、稀盐酸、稀硫酸、氯化镁溶液、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小组讨论5分钟)【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愿意说一下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学生回答】小组①:将镁条、铜丝、锌粒分别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活动性强弱。【提出问题】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来看,金属所处的位置与活泼性有什么关系?排在H前面的金属有什么特点?排在前面的金属与后面金属的盐溶液能否发生反应?【学生回答】(1)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泼性就越强;(2)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3)在金属活泼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三)巩固提高请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1)铁和稀盐酸(2)铝和硫酸锌溶液(3)铁与硫酸铜晶体解析:(1)反应;(2)反应;(3)不反应(四)小结作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金属活动性顺序。布置作业:有一种“黄铜”又称为“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黄铜”外观与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能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来鉴别金与“愚人金”?【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2.请谈一谈你这样设计导入的原因?

为探究Zn和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提供的试剂有:Zn、Cu、H2SO4溶液、ZnSO4溶液、CuSO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两种试剂可实现实验目的B、ZnSO4溶液中加人Cu不能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C、最多只能设计一种实验方案D、根据Zn和Cu的硬度能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能够发生( )反应的金属浸在含有该金属离子的溶液中,才能构成金属一金属离子电极。A、不可逆氧化还原B、可逆氧化还原C、氧化还原D、置换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下列描述或判断错误的是()A、常温下,在空气中金属镁比铁容易氧化B、在氧气中灼烧时,铁丝比铜丝反应剧烈C、与同种盐酸反应时,锌片比铁片反应剧烈D、铜活动性不强,故铜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金属银

金属与盐符合什么具体条件才能发生置换反应?

单选题将金属M置于硫酸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而将其置于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由此可判断M、Zn、Cu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M、Zn、CuBZn、M、CuCZn、Cu、MDCu、M、Zn

问答题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l.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单选题为探究Zn和Cu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提供的试剂有:Zn、Cu、H2SO4溶液、ZnSO4溶液、CuSO4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两种试剂可实现实验目的BZnSO4溶液中加人Cu不能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C最多只能设计一种实验方案D根据Zn和Cu的硬度能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单选题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下列描述或判断错误的是()A常温下,在空气中金属镁比铁容易氧化B在氧气中灼烧时,铁丝比铜丝反应剧烈C与同种盐酸反应时,锌片比铁片反应剧烈D铜活动性不强,故铜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金属银

问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光的反射”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材料二义务教育八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光的反射”一节,关于“探究光反射定律时的规律”的探究实验,如图10: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等。任务:(1)简述光的反射定律。(4分)(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探究光反射定律时的规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2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