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题干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某学校教师,班主任。案例介绍:求助者是业务很优秀的老师,在某重点中学担任班主任。求助者今年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其母因伤重去世,求助者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开学后求助者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请病假,学校领导、老师及家人多次做工作,但无效。现在求助者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想到自己刚刚48岁,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内心很烦恼。为此茶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为这些事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在丈夫、女儿的再三劝说下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得体。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人际关系良好。平常身体健康。根据本案例中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咨询师最中性化的态度应该是表达()。单选 A:共情B:理解C:同情D:热情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某学校教师,班主任。案例介绍:求助者是业务很优秀的老师,在某重点中学担任班主任。求助者今年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其母因伤重去世,求助者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开学后求助者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请病假,学校领导、老师及家人多次做工作,但无效。现在求助者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想到自己刚刚48岁,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内心很烦恼。为此茶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为这些事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在丈夫、女儿的再三劝说下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得体。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人际关系良好。平常身体健康。

根据本案例中求助者的情绪反应,咨询师最中性化的态度应该是表达()。单选
A:共情
B:理解
C:同情
D:热情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生活事件概念的掌握情况。生活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一定心理适应的事件。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一是家庭生活方面;二是工作学习方面;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有:(1)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2)求助者母亲车祸去世;(3)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选项B和D是求助者心理问题引发的结果。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包括:(1)不合理信念导致内心冲突强烈(“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2)负性情绪症状明显(烦恼、抑郁),躯体症状明显(“茶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3)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非理性观念的掌握情况。不合理信念或认知是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概念。该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该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个体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具有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特点。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及自我描述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此痛苦不已。为了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诊断心理问题的性质,还需要重点了解求助者的行为反应情况,判断其是否出现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选项A的躯体损伤情况在案例中已有描述(“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同样,选项C的情绪反应情况在案例中也有提及(“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内心很烦恼”)。选项D的病程持续时间也需要了解,但由于该题是单选题,故应选择最佳答案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压力适应的掌握情况。压力源的种类按性质可分为三大类:(1)生物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声、气温变化等;(2)精神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其中,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又可以分为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2)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而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叠加性压力有两类:第一类,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俗称“四面楚歌”);第二类,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俗称“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此痛苦不已。因此,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压力源有两类:生物性压力源(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和精神性压力源(不合理认知:“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此外,由于求助者同时遭遇多个负性生活事件:(1)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2)求助者母亲因车祸去世;(3)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故求助者面临的压力属于同时性叠加压力。注意:选项C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不能选,虽然求助者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产生的压力属于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但是该压力源是在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以后出现的,并非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压力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由此“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不合理认知)而痛苦不已。注意:选项C的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在案例中并无具体描述。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应激相关障碍的掌握情况。在心理问题相关的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的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情绪中,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了。在本案例中,由于求助者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因此首先需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鉴别。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绪,频频出现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时感到痛苦);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毫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但从本案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虽然该求助者经历了较强烈的精神创伤事件,但求助者并没有表现出上述症状。选项B的急性应激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其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由于在本案例中,并没有求助者行为反应的具体描述,所以无法判断其心理冲突是否泛化,而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

相关考题:

(142-143题共用题干)第142题:

题共用题干正确的诊断是查看材料

下列题共用题干,回答 152~153 题。第 152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