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律·名例律》规定:“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以前者,并依新律拟断。”其注云:“此书言犯罪在先,颁律后事发,并依新定律条拟断,盖遵王之制,不得复用旧律也。”请说明其基本含义,并从法律适用原则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这一规定的历史背景及主要目的。

《大明律·名例律》规定:“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以前者,并依新律拟断。”其注云:“此书言犯罪在先,颁律后事发,并依新定律条拟断,盖遵王之制,不得复用旧律也。”
请说明其基本含义,并从法律适用原则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这一规定的历史背景及主要目的。


参考解析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明律在刑法适用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从重从新原则”。
汉、唐以来在刑法适用上强调从轻主义原则。汉令规定:“犯法者,各以法(发)时 律令论之,明有所讫也。”即以犯罪被揭发时的律令论罪,不以新定重法处罚。《唐律疏议》规定:“凡犯罪未发,及已发未断而逢格改者,若改重则依旧条,轻从轻法。” 明朝为推行重典治世,改以往从轻主义原则为从新从重主义原则,从而引起法律适用的重大变化。
这是以重典治国的法制指导思想为基础的。“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以元朝的灭亡 为借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基本策略。他将当时的天下视为“乱世”, 尤其是立国之初要“先正纲纪”,特别是要用严刑酷罚惩治“奸顽”。明朝统治者曾在 《大明律·序》中作了阐释:“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可见,重典治国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威慑力。

相关考题:

“凡书言犯罪在先,颁律后事发,并依新定律条拟断”,这说明的是哪一项刑法原则?( )。A.从新从重原则B.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原则C.从轻主义原则D.从重原则

关于明代的刑罚原则和司法制度的表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大明律?名例》规定:“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这暗示着明律实行刑罚从重从新原则B.明代地方司法机关分省、府、县三级,法律规定越诉受重惩C.“若词讼原告、被告在两处州县者,听原告就被告官司告理归结”,这反映出明朝实行原告原则D.‘明朝实行军民分诉分辖制,若军案与民相干者,由管军衙门与当地官府“一体约问”

北周时制定的律称( )。A.《大律》B.《新律》C.《泰始律》D.《永明律》

以“名例律”这一称谓作为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的刑法典有( )。A.《曹魏律》B.《泰始律》C.《宋刑统》D.《大明律》

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篇目的封建成文法典有( )。A.《北齐律》B.《开皇律》C.《晋律》D.《大明律》

唐朝有关“六赃”的犯罪内容规定在《唐律疏议》的( )中。A.名例律B.诈伪律C.职制律D.杂律

以名例律作为总则的封建成文法典有()。A.《大明律》 B.《北齐律》 C.《泰始律》 D.《唐律疏议》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2013年)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名例律”作为中国古代律典的“总则”篇,经历了发展、变化的过程。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A、《法经》六篇中有“具法”篇,置于末尾,为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法律原则的规定B、《晋律》共20篇,在刑名律后增加了法例律,丰富了刑法总则的内容C、《北齐律》共12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并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法总则,并对其进行逐条逐句的疏议D、《大清律例》的结构、体例、篇目与《大明律》基本相同,名例律置首,后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 《唐律》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律云、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B.律云、假有七十九犯加役流事发,至八十始断,止得依老免罪,不可仍配徒流C.依狱官令、“犯罪逢格改者,若格轻,听从轻”D.律云、假有七岁犯死罪,八岁事发,死罪不论;此名“幼小时犯罪,长大事发,依幼小论”

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明朝为了贯彻文字中反映的问题,在法制上做了什么?

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这两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一)请简释下列文字的含义,并运用中国法制史知识进行分析《大明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其注云:“此书言犯罪在先,颁律后事发,并依新定律条拟断,益尊王之制,不得复用旧律也。”

唐朝有关“断罪具引律令格式”的规定属于(  )的内容。A.名例律B.断狱律C.职制律D.斗讼律

对比性分析: 《唐律疏议·名例律》:“诸本条别有制,与例不同者,依本条。” 《大明律附例·名例律》:“凡律自颁降日为始,若犯在已前者,并依新律拟断。” 问题: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明朝时,《大明律》以《名例律》冠于篇首,按六部职能分为哪六律?

首创流刑五等之制,并为后世所沿用的律典是()。A、《新律》B、《泰始律》C、《大律》D、《北魏律》

《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篇目改为七篇B、名例律列于律首C、律后附敕D、律疏结合

北周时制定的律称()A、《大律》B、《新科》C、《泰始律》D、《永明律》

《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篇目改为七部分B、名例律列于律首C、律后附敕D、律疏结合

《唐律》强调贯彻儒家矜老恤幼的恤刑思想。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律云:犯罪时虽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论B、律云:假有七十九犯加役流事发,至八十始断,止得依老免罪,不可仍配徒流C、依狱官令:"犯罪逢格改者,若格轻,听从轻"D、律云:假有七岁犯死罪,八岁事发,死罪不论;此名"幼小时犯罪,长大事发,依幼小论"

由“刑名”、“法例”两篇合并而成的“名例律”,最早出现于()A、新律B、武德律C、泰始律D、北齐律

单选题由“刑名”、“法例”两篇合并而成的“名例律”,最早出现于()A新律B武德律C泰始律D北齐律

单选题《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篇目改为七部分B名例律列于律首C律后附敕D律疏结合

单选题首创流刑五等之制,并为后世所沿用的律典是()。A《新律》B《泰始律》C《大律》D《北魏律》

单选题《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A篇目改为七篇B名例律列于律首C律后附敕D律疏结合

单选题“准五服以制罪”始见于()A《新律》B《北齐律》C《北魏律》D《泰始律》